武王姬發(fā)滅商之后是怎樣進行諸侯分封的
周武王得滅商后,為了鞏固全國政權,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追封父親為文王,另外作出一系列政策調整:
將枉死于紂王之手的比干改葬,釋放被紂王禁錮的箕子。
對其他部落實行大分封:神農氏的后人封于焦,黃帝的后人封于祝(江蘇贛榆),堯的后人封于薊(天津薊縣),舜的后人封于陳(河南淮陽),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杞縣)。
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安放在商朝的首都殷,為了包圍武庚的地盤,又分封了自己三個弟弟:管叔鮮于管(河南鄭州),蔡叔度于蔡(河南上蔡),霍叔處于霍(山西霍州),是為三監(jiān)。
為了加強對已經(jīng)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對周的開國元老實行大分封,如將呂尚封于齊,公旦封于魯,召公奭封于燕,叔鮮封于管,叔度封于蔡。
據(jù)記載,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余個,繼而派兵征討商朝各地殘余力量以及東夷勢力,據(jù)記載,當時共討伐了九十九國,有六百五十二國向武王臣服,還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薊、陳、杞等。
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jù)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決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yè)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并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
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于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xiàn)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tǒng)天下于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tǒng)治的作用。
武王克殷二年年后(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畢,由周公旦,召公奭和太公望輔佐繼承人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