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一生被兩朝五個皇帝重用的故事
楊素,字處道,出生于上流社會。他的祖父楊暄,北魏時任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親楊敷,北周時任汾州刺史。
少年楊素長相俊美,體態(tài)挺拔,性格大度,是個標準的帥哥,還是很有氣質的那類。他學習很用功,熟悉各種典籍,還善于撰文賦詩,寫得一手好字。即便如此,世人并不會因此而看重他,長得帥學習又好的人多了去了!倒是他那個曾做過北魏尚書仆射的從叔祖,卻很是推崇他,認為他是一個具有非常之器的人,有超逸群倫的才能,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當然這些都是后人記載,名人嘛,從小總得有點異兆才好。
后來發(fā)生了一件事,打亂了貴族子弟楊素平靜安逸的生活:他的老爸在與北齊打仗的時候戰(zhàn)死了。本來一家人夠悲痛了,北周朝廷居然還不給撫恤金!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年輕的楊素上書周武帝,要他給個說法。人家皇帝日理萬機的,哪有空閑和你講理去!楊素這孩子也是被寵壞了,見自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就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終于惹得武帝惱了?!皝砣税?!給我把這渾小子拉出去砍了!”
楊素才不怯他,也或許年輕氣盛的他根本沒把皇帝的話放在眼里,他神情憤激、捶胸頓足:“誰讓我遇上了個蠻橫不講理的天子啊,死了也是活該的!”周武帝非常賞識他的膽量,不僅下令赦免了他,還贈給他父親榮譽稱號,謚號“忠壯”。
經(jīng)過這件事后,武帝逐漸開始重用楊素,讓他做了車騎大將軍。有一次武帝命楊素起草詔書,楊素一氣呵成,寫的詔書通順流暢,詞語華麗。武帝非常贊賞,對楊素說:“好好努力呀年輕人!不用擔憂不富貴”。一般人聽皇上這樣說,肯定就會順勢爬桿,對皇上的栽培感恩戴德。而楊素則不然,他答道:“臣但恐富貴逼臣,臣無心圖富貴?!币馑际钦f,只要自己努力工作,表現(xiàn)好了,富貴將不求而自至。楊素也確實沒有說錯,由于他的能征善戰(zhàn),終其一生,他被兩朝五個皇帝重用,可謂富貴已極。
【軍事才能不凡】
北周建德四年,也就是公元575年,這年七月,楊素參加了生平第一個比較重要的戰(zhàn)役。這時候北齊和北周正“禮尚往來”打得熱乎。為了替父報仇,楊素向周武帝請求做先鋒,而且率領的是他父親的舊部。不用說這一仗打勝了,因為楊素一生幾乎沒有打過敗仗。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隨著連年的征戰(zhàn),楊素在軍事上的天分顯露無遺。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年幼的周靜帝宇文衍即位,左丞相楊堅專政。楊素知道楊堅不是池中之物,于是主動投到楊堅門下,和他拉攏關系,稱兄道弟。楊堅也知道楊素是個人才,對于自己成就帝業(yè)會很有幫助,兩人一拍即合,開始為改朝換代做準備。
公元581年,北周和平改革為大隋,楊素隨即被楊堅任命為上柱國。后來在統(tǒng)一全國的平陳戰(zhàn)爭中,自然少不了楊素的功勞,這里就不用再提了。比起其他將軍來,楊素最突出的功勞當屬制造戰(zhàn)艦。楊素造的大戰(zhàn)艦名叫“五牙”,上面有五層樓,高百余尺,能容納戰(zhàn)士800人。次一等的叫“黃龍”,能容納百余士兵。還有“平乘”、“舴艋”等,大小不一。打仗的時候楊素威風凜凜地率領著幾千艘“黃龍”直搗黃龍,讓南陳軍措手不及,楊素順利地將南陳水軍全部俘虜了回去。
楊素打仗很不要命,他敢于突破常規(guī),嘗試新的戰(zhàn)術。讓楊素威名更盛的一仗當屬與突厥的正面交鋒。
由于突厥的慓悍威猛,隋朝很少直接和突厥開戰(zhàn),一直都是采用長孫晟的離間計來瓦解突厥。開皇十九年,也就是公元599年,突厥都蘭可汗進犯大隋邊境,隋文帝派楊素、高潁、燕榮等大將出兵抵擋。
都蘭可汗聽說隋軍來打他了,便與達頭可汗結盟,共同對抗隋軍。四月,楊素在靈州與達頭可汗的軍隊遭遇,開打已經(jīng)不可避免。
突厥的騎兵十分慓悍,對敵的時候往來沖殺,銳不可當。在此之前,隋朝與突厥打仗時,因為害怕他們的騎兵,所以都采用戰(zhàn)車、騎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陣法,陣外四周擺上很多鹿角、蒺藜,大概是用來避免突厥的騎兵突然殺過來。拼命三郎楊素很不認同這種打法,認為過于被動,難道你想光靠一些蒺藜、鹿角,就能扎死敵人?
豪氣沖天的楊素決心改變戰(zhàn)術,他下令把戰(zhàn)車和步兵都撤下去,直接和突厥人來個騎兵對騎兵,就不信我的兵比你們差!達頭可汗聽到楊素下這樣的命令,高興得快暈過去了:這不明擺著老天給我送戰(zhàn)利品來了?這家伙還“下馬仰天而拜”,感謝蒼天給了自己這樣一個“愚蠢”的對手。拜完之后達利可汗就率十萬精騎直朝隋軍撲去。突厥求勝心切,楊素令騎兵迎了上去,他指揮大軍隨后跟進掩殺。突厥大敗,達頭可汗帶著重傷逃跑,他的部眾死傷無數(shù),號哭而去,自此遠遁,再不敢覬覦大隋邊境。
這一仗再一次顯示了楊素杰出的軍事才能。戰(zhàn)后,隋文帝下詔褒獎,賜楊素縑二萬匹,及萬釘寶帶。連他的兒子楊玄感也位列大將軍,其他兒子楊玄獎、楊玄縱、楊積善都被封官,可謂榮寵冠絕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