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什么殺顏良 世人為什么供奉關羽
關羽殺顏良
很多觀眾看了《三國演義》后表示,關羽陣前斬顏良純屬偷襲得手,并非是靠真本事取勝,筆者卻不以為然,兩軍交戰(zhàn)之時,戰(zhàn)機稍縱即逝,能否克敵制勝,關鍵要看是否善于把握戰(zhàn)場先機,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關羽突襲得手,靠的還是其對戰(zhàn)況的敏銳反映,焉能指責其勝之不武?
關公斬顏良劇照
早在交戰(zhàn)之前,曹操就親口對關羽講述過袁紹手下悍將顏良的驍勇善戰(zhàn),有萬夫不擋之勇。想來對陣之前,即使是武藝高強如關羽,也不敢輕敵。兩軍對陣之時,誰也沒有先行出手,料想彼此都有所保留實力。關羽單槍匹馬沖至袁紹大軍陣前,諸將皆以為他是代表曹操前來談判的,顏良也未引起注意,誰曾想到關羽忽然出其不意策馬殺來,一柄青龍偃月刀寒光閃閃,破風而至,顏良未及閃躲就被關羽立斃刀下,待眾將反應過來,關羽早已下馬斬了顏良首級,回歸曹營去了。
前后過程不過數(shù)秒,饒是鏡頭之外的觀眾都看得目瞪口呆。關羽不愧為戰(zhàn)神,出手太快,刀鋒到處,所向披靡,轉(zhuǎn)瞬間,顏良身首異處,一代名將就此命歸黃泉。此一仗,袁紹敗得心有不甘,然而顏良之死,怪只怪他大意輕敵,亦或者是以往榮耀加身太過頻繁,在戰(zhàn)場上從未遭逢真正的勁敵,因而麻痹之故??墒遣还茉趺凑f,戰(zhàn)場對敵,素來只有你死我活的性命相搏,來不得半點僥幸??v使一代名將,一次不該有的失誤也足以令他血濺三丈,再無建功立業(yè)的機會。
關羽赴宴
關羽赴宴這個故事的正確說法應該叫“單刀赴會”,是三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
關羽單刀赴會劇照
根據(jù)中國古代普遍認可的“宴無好宴,會無好會”的潛規(guī)則,關羽赴的這場宴,自然也不會是一場歡樂派對,確切的說,是一場殺機四伏的關乎領土談判的餐會。劉備借荊州之事發(fā)生不久之后,魯肅奉孫權之命宴請作為蜀漢外交大臣的關羽,想借機索回荊州主權,關羽心中有數(shù),自然也有所準備,于是一個人提著青龍偃月刀霸氣赴會,在心理上給對方來了一記有效的“戰(zhàn)略震懾”。
酒宴開始之初,魯肅便迫不及待直奔主題,關羽以“飲宴不談國事”為名,將話題岔開,誰知魯肅不依不饒,一輪推杯換盞之后,又將話題轉(zhuǎn)到荊州所有權一事上。此時,已酒過三巡,關羽借著三分醉意故意將刀鈴弄得錚錚作響,隨后,右手提刀搖搖晃晃地站起來,左手順勢挽住魯肅的手故作親熱之狀,話語內(nèi)又分明隱含著殺氣道:“今日酒已盡興,我已不勝酒力,荊州之事,莫要再提,再要提時,之怕我這刀傷了故舊之情。改日再請公往荊州赴會,屆時再作商議?!?/p>
關羽是何等神力,魯肅的手被他一握,頓時只覺被鋼鉗所制,掙脫不得,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方才飲下的酒立刻化作黃豆大小的冷汗,從額頭涔涔而落。偏廳內(nèi)暗藏的刀斧手亦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關羽一路牽著魯肅的手出門而去,直到上了船才放手,隨即拱手道別。魯肅經(jīng)此一嚇,早已雙腿發(fā)軟,大氣也不敢出,直至關羽的船漸行漸遠,他才緩過神來。
為什么供奉關羽
關羽,字云長,東漢末年名將,跟劉備征戰(zhàn)四方,顛沛流離,為蜀國“五虎將”之首。關羽和張飛同被稱為萬人敵,關羽更是忠義仁勇的代表人物。三國中不缺乏縱橫天下的英雄人物,但真正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只有關羽,他英勇忠義的事跡被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所崇敬。
關羽像
關于關公的忠義流傳這樣一個故事,當年關羽被曹操生擒,曹操見關羽為人正直、忠誠,就想盡各種方法留住他。給他送豪宅、珠寶、封高官,誰知關羽完全不為之所動,為曹操立下戰(zhàn)功后,決心回到劉備身邊,離開后將所給的東西全都還給曹。
關羽去世后,他的身份被神化,他的忠義流傳于世,被民間尊稱為關公。各朝各代帝王都將關羽視為忠義的化身,用來教導民眾,還賜予他封號。在民間,關羽是位正直、忠誠、不為金錢所動的英雄,被稱為“武財神”。商人都有供奉關羽的傳統(tǒng),將關羽視為生意守護神。因為關羽為人忠誠、義氣、有信用、有智慧、有仁義、有勇謀,這些都是生意人最需要的。經(jīng)商最害怕的就是不講誠信的小人,供奉關羽也是想將這些小人趕跑,保護生意上的順利。
關羽的名聲海內(nèi)皆知,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亞洲國家,人們也都信仰關羽,他們都相信關羽是正義的化身,供奉關羽,不僅帶來財富,還保護家人平安。關羽還被佛教和道教所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