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高澄為何要烹殺侯景的兒子
侯景是怎么死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但凡文化昌明的時代,往往會在鼎盛時期遭到野蠻的力量的破壞,致使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倒退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比如,盛唐不過數(shù)十載,繁華終于“安史之亂”;南宋的經(jīng)濟和文化達到中國古代時期的鼎盛,卻沒能逃過蒙古鐵騎的踐踏;南朝梁國的經(jīng)濟文化居于前列,卻因一個人的叛亂遭到滅頂之災(zāi),這個人就是侯景,侯景對梁發(fā)起的叛亂史稱“侯景之亂”。
陳霸先釣魚臺
話說侯景剛起兵叛亂時,手下只有幾千人,估計這時候的他也是心里沒底,想著豁出去干一場就算了。沒想到的是,這幾千人竟然逐漸發(fā)展到了10萬人,而侯景也順利攻入都城建康,包圍了皇帝居住的臺城,可謂“革命”成功。
不過,侯景之所以能夠長驅(qū)直入,并不是由于他的軍隊多么強大,而是由于南梁的內(nèi)部分化,所以當南梁的宗室和大臣將矛頭轉(zhuǎn)向侯景的時候,侯景的末日也就來臨了。梁武帝的第七個兒子蕭繹在侯景稱帝后,聯(lián)合軍閥王僧辯和陳霸先夾擊侯景。侯景不敵,只好逃亡,誰知在水上被羊鵾“出賣”,等他一覺醒來時,船頭已經(jīng)調(diào)轉(zhuǎn)開往金陵了。羊鵾恨侯景強行納他的妹妹為妾,這時候報仇的機會來了,一刀就把這位“妹夫”給結(jié)果了。于是,風(fēng)光一時的侯景被挖了臟器,填上鹽巴運到建康,蕭繹將他的尸首暴尸三天,百姓爭食其肉。
侯景一生幾度叛變,雖投靠梁朝,實際上以他的性格很難做到忠誠于某一國。而梁武帝貪圖眼前的利益收留別國叛徒,既不做到真正善待,也不加以防范,結(jié)果得到身死國亡的下場,不能不令人深思。
高澄烹殺侯景兒子
?高澄從小便展露頭角,在政治上頗有見解,在十二歲的時候,其父高歡便以政事問之,他均能分析的頭頭是道,因此被高歡定為未來接班人,細心培養(yǎng)。遂高澄在十五歲的時候便入朝為政,雖年少但做事破決斷果敢,使朝中老臣均心悅誠服。
高澄畫像
且說東魏帝王是又高澄之父所扶持的,這個國家的實際朝政掌握在高家手中,高澄廣納賢士,修改制度,改善朝政不良風(fēng)氣,整頓內(nèi)治,受到一致好評。于公元546年,高歡重病,高澄迅速采取措施穩(wěn)固自己在朝政之中的地位,聽取其父建議,而此時朝中已有產(chǎn)生反叛之心的人,礙于高歡不敢肆意妄為。
次年高歡病逝,侯景叛變,先后投靠他國,而高澄則第一時間抓住了侯景家人為俘虜,并多次以此寫信勸其投降,但均被侯景拒絕,而此時高澄并沒有對其家人痛下殺手,而是繼續(xù)留著他們的人命。
于是兩年后,侯景占據(jù)建康,十分得意,而且認為自己此時占有江東,高澄必會與自己談判并歸還家人。但高澄此時卻做了一件出乎人意料之事,便是烹殺侯景的兒子,將他大兒子的臉皮剝下來,后將其丟進鍋里烹殺,表達的是侯景不要臉,接著把他其余四個兒子均閹割了,使其絕后。
高澄這個行為一是為了泄恨二是為了報復(fù),再加上他善于用人,最終擊潰侯景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