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桂 連和珅都畏懼三分 還曾帶兵滅新疆
清高宗乾隆,原名愛新覺羅·弘歷,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是清王朝的第六位皇帝。
乾隆是他的年號,意思是“天道昌隆”。乾隆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間政績非常顯赫,社會穩(wěn)定,創(chuàng)下了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當然了,“康乾盛世”的現(xiàn)象不僅僅是乾隆一個人的功勞,與當時的幾位大臣息息相關,其中也包括了章佳·阿桂。乾隆阿桂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阿桂(1717.09.07—1797.10.10),章佳氏,字廣廷,號云崖,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將。滿洲正藍旗人,后以新疆戰(zhàn)功抬入正白旗。
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后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tǒng),長期戍守西北邊疆。乾隆十三年(1748年),參加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參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事平后移師駐伊犁,提出于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納。
阿桂東征西討,為中國統(tǒng)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阿桂還是個伯樂,他惜才發(fā)現(xiàn)能人志士不管對方是什么都都珍惜并委以重任。
阿桂不僅在軍事上有顯赫的戰(zhàn)功,在政治上也做出了偉大的決策,他處理問題的方式細致周到,而且處世果斷。其政治眼光長遠受到了乾隆的賞識。
乾隆二十年(1755年),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利用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發(fā)生內亂之機,決心完成康熙、雍正兩朝未竟之業(yè),命清軍分兩路向以達瓦齊為首的準噶爾部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進攻。
同年六月,阿桂被派往西北,投身疆場。開始,阿桂奉命在烏里雅蘇臺管理臺站,傳遞來往公文,供應前方所需。
他辦事勤慎,很得乾隆帝之寵臣靖邊副將軍、蒙古親王成袞札布的信任,先后被授予參贊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tǒng)和工部侍郎等職。
其間,阿桂之父阿克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病故,阿桂被準回京辦理喪事。為時不久,即于同年七月奉命返回西北。
在清軍的打擊下,準部割據(jù)勢力土崩瓦解,到乾隆二十二(1757年)年底,清軍已基本平定準部,但仍有一些殘余分子還在頑抗。
于是阿桂先是率軍策應清軍唐喀祿部,追擊圖謀遁入俄國的輝特部首領舍楞,后又與副將軍富德一起追捕其余人員。
阿桂清代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在他八十多年的人生經(jīng)歷中,他歷經(jīng)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皇帝,其從政的時間則幾乎與乾隆皇帝當皇帝和太上皇的六十多年相始終。
這個人不僅僅是大清王朝由勃興走向鼎盛、再由鼎盛漸趨衰落的見證人,而且阿桂本人還直接參與了其中的很多事件。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阿桂視察荊州堤工返京后,直到嘉慶二年(1797)病逝的九年時間內,他一直在京城處理政務,度過了人生道路上的最后一段里程。
此時,朝廷的政局已為和珅及其同黨所把持。和珅善于揣摸和迎合乾隆帝的心意,處處討其歡心,深得皇帝寵信。
阿桂雖以勛臣為首席軍機大臣,地位在和珅之上,但因他十余年間經(jīng)常外出,很少在京城處理政務,使得和珅乘機竊取大權,“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竊作威福。
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納賄者則為周旋,或故緩其事,以俟上怒之霽。大僚恃為奧援,剝削其下以供所欲。鹽政、河工素利藪,以征求無厭,日益敝”。
在這些同僚中,和珅最怕阿桂,處處拉攏,當遭到阿桂呵斥的時候,也是示弱,害怕惹毛了這位功勛卓著的老爺子,引火上身。
阿桂對和珅專權亂政很是痛恨,但礙于乾隆帝對和珅的寵信,加之自己年已古稀,力不從心,因而也無可奈何。
然而他不愿和和珅同流合污,盡管和珅一再拉攏他,也不能動搖他潔身自好之志,“乃除召見議政外,毫不與通交接。
凡立御階之側,公必去和相十數(shù)武,愕然獨立,和就與言政事,公亦漫應之,終不移故處也”。
阿桂最后的結局,其實并不怎么好。在參加對越戰(zhàn)爭中,阿桂力主全力攻打緬甸,但是當時乾隆帝則認為,在打退敵軍之后,只需派出偏軍騷擾,待其疲憊,再興師攻之。
阿桂因為不合乾隆的心意,因此遭到斥責,奪其官位,留軍營效力。嘉慶元年,八十歲的阿桂因身體不適被準休假養(yǎng)病。
此后一病不起,嘉慶二年病死,終年八十一歲。死后,追贈太保,入祀賢良祠,謚號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