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到底有沒有行刺過董卓
熱播的電視居新《三國》里,不但和小說《三國演義》里一樣刻畫了一個行刺董卓的曹操,甚至還將曹操描繪成一個為行刺董卓而不惜屈身事賊、忍辱負眾這么一個形象。但事實上,歷史上壓根就沒有發(fā)生過曹操刺董這檔事。按史書記載,董卓進京之后,由于大將軍何進…熱播的電視居新《三國》里,不但和小說《三國演義》里一樣刻畫了一個行刺董卓的曹操,甚至還將曹操描繪成一個為行刺董卓而不惜屈身事賊、忍辱負眾這么一個形象。但事實上,歷史上壓根就沒有發(fā)生過曹操刺董這檔事。
按史書記載,董卓進京之后,由于大將軍何進已被宦官所殺,軍強馬壯的董卓成了洛陽城中的最強勢力,他迅速收編了多股原本聽命于何進的勢力,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策反呂布收編了丁原的部下。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權勢,董卓又想出了廢掉少帝,立獻帝的招數(shù),結果遭到了以盧植、袁紹等人的強烈反對,其中作為少壯派勢力代表的袁紹公然懸節(jié)于洛陽東門,東奔冀州。
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因為袁紹當時所任官職是司隸校尉,司隸有點象后來的直隸,是京畿地區(qū)的行政長官,而且擁有參劾百官的權力,而何進在謀誅宦官時還授予了袁紹“假節(jié)”的權力。所謂“假節(jié)”就是在軍事行動中擁有絕對的指揮權,違令者斬。我們可見袁紹當時在朝中的權重。
作為袁紹在政治上的同盟者,曹操當時正是董卓極力拉攏的對象,被授予驍騎校尉之職。袁紹的離開對包括曹操在內的少壯派勢力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果他們繼續(xù)留在朝中,必然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很可能被董卓各個擊破,因此,曹操迅速作出反應,也棄官逃出了京師,曹操出逃的方向是向西出武關,經(jīng)中牟到陳留。
史書記載曹操在途中確實被中牟縣的官員(史書記載是一位不知名的亭長)當作可疑人員截住,但當?shù)毓賳T有認識曹操的,有史書記載是縣里的功曹,功曹是負責人事的官員,可以算是縣令的副手兼師爺,結果曹操便這樣又被放走了。
不論抓曹操還是放曹操的人,都不可能是陳宮,此時的陳宮,可能還在東郡做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員。陳宮與曹操的故事,這里暫且不提,我們需要澄清的是,曹操在當時根本沒有刺殺過董卓,所謂的刺董,是后人編造出來的。
但這個編造并不是完全憑空,因為野史記載,曹操年輕時還確實做過一回刺客。他行刺的對象是當時權傾朝野的中常侍張讓,張讓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中的一位,但就象故事里曹操刺董失敗一樣,曹操行刺張讓也沒成功,被張讓發(fā)覺了,結果曹操“舞手戟于庭”,翻墻跑掉了?;蛟S正是因為這個記載,才讓后人們創(chuàng)造出曹操刺董的故事來吧。
事實上,在當時,刺殺董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當時很受董卓信賴的城門校尉伍瓊就是一位真正刺董的義士,結果失敗,被殺身亡。這位伍瓊的故事,也很有可能是曹操刺董的靈感來源之一,不同的是,在故事里,曹操雖然行刺不成,但還是全身而退。但事實上,如果曹操真的單身前往行刺,逃走的機會是非常之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