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主要主張是什么?管仲最后是怎么死的
管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商人,到治理齊國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的丞相。功高當世,影響深遠,世人稱其為 “第一相”、“第一流人物”、“最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改革對齊國影響深遠。
諸葛亮曾經在《隆中對》里說:“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這里提到了管仲,諸葛亮將自己比作管仲,說明的個人能力是無可爭議的。齊國的強盛管仲功不可沒,他的一生功績卓著,扶助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作為中國最出名的政治家之一,管仲開創(chuàng)了自周統(tǒng)一以來,中原少有的安定團結局面。管仲(約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謚號 敬,史稱管子,出生于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后代, 被尊稱為“春秋第一相”?!墩撜Z》、《史記》、《 管子》、《左傳》、《管仲傳》等都有大量關于他的記載。
管仲和齊桓公可謂不打不相識,二人因為代表的國家利益不同而大打出手,管仲差點就把齊桓公給射殺了,但就是這個管仲卻給齊國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齊桓公接受鮑叔牙的舉薦,不計前嫌重用管仲,才使管仲的才華得以施展。
作為一個大臣,他知人善任,篩選出了大批的賢能之士;他改革政治,穩(wěn)定了齊國的社會秩序;他發(fā)展經濟,使齊國的國力大大增強,民富國強;他修治甲兵,壯大了軍事力量。
他“尊王攘夷”,擴大了齊國的政治影響;他禮法并用,確立齊國的霸主地位。一系列的對內對外政策,使得齊國很快在各個 諸侯國之間崛起。
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管仲的重商政策,無疑是各國改革里難能可貴的做法。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十二個實干派政治家,他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只要國家發(fā)展好了,天下人自然會歸附于齊國。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齊國的工商業(yè)繁榮發(fā)達,靠國家壟斷商業(yè)及其經營而致富成了強國。
管仲是歷史上著名的管理學大家,《管子》一書,是他畢生管理經驗的總結,在治理過程中管仲最核心的是“以商止戰(zhàn)”,就國家內政而言,“以商止戰(zhàn)”就是發(fā)展商品經濟,讓國民富裕起來,而不至于造反。而與各諸侯國的關系而言,“以商止戰(zhàn)”就是加強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關系,并以軍事的威懾力維持軍事力量的均衡。管仲有很強烈的民本思想。他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他不主張用嚴酷的刑罰來威懾百姓,因為“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
大力發(fā)展經濟的管仲,讓齊國的經濟很快就得到了發(fā)展,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讓他繼續(xù)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管仲繼而在全國劃分政區(qū),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人才的選拔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按照土地的大小來征稅,禁止貴族掠奪他人的私有財產;發(fā)展鹽鐵業(yè),鑄造貨幣,應該說壟斷了國家的鹽鐵業(yè),為齊國帶來了最大的效益。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lián)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管仲說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聯(lián)合各諸侯國,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擾。攘夷于外,必須尊王。尊王自然而然就成為當時一面正義的旗幟。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就是對于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御。既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襲,又提高了齊國在各國之間的威望。這一外交戰(zhàn)略成功得以實施。后來孔子感嘆說:“要是沒有管仲,我也要成為被蠻荒之人統(tǒng)治的披頭散發(fā)的百姓了”。
管仲與鮑叔牙等大臣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嘔心瀝血。務實者管仲長期勞于齊國政治,最后在公元前645年,于齊國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