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宰相趙鼎山谷怎樣的人 歷史如何評價趙鼎
趙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鎮(zhèn),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東北(今屬山西聞喜禮元鎮(zhèn)阜底村)人。宋高宗時政治家、名相、詞人。
趙鼎早孤,由母樊氏撫養(yǎng)成人。崇寧五年(1106年)登進士第。累官河南洛陽令。高宗即位,除權戶部員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簽書樞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紹興年間幾度為相,后因反對和議,為秦檜所構陷,罷相,出知泉州。尋謫居興化軍,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陽軍。
趙鼎在吉陽三年,知秦檜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辈皇扯?,年六十三。宋孝宗時,贈太傅、豐國公,謚忠簡。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鼎被稱為南宋中興賢相之首。與李綱、胡銓、李光并稱為南宋四名臣。趙鼎善文、詩、詞。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詞》等。
歷史如何評價趙鼎
趙構:① 肅宗興靈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無愧昔人矣。 ② 朕每聞前朝忠諫之臣,恨不之識,今于卿見之。 ③近將士致勇爭先,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 ④ 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 ⑤趙鼎兩為相,于國有大功,再贊親征皆能決勝,又鎮(zhèn)撫建康,回鑾無患,他人所不及也。
韓世忠:趙丞相真敢為者。
秦檜:此老倔強猶昔。
胡銓:以身去國故求死,抗議犯顏今獨難。閣下大書三姓在,海南惟見兩翁還。一丘孤冢寄窮島,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慳一老,中原何日復三關?
龔茂良:中興名相如趙鼎,勛臣如韓世忠,皆未有謚,如朝廷舉行,亦足少慰忠義之心。
楊萬里:異時名相如趙鼎、張浚,名將如岳飛、韓世忠,此金人所憚也。
宇文價:智慮湛明,學識醇固。北邊受敵,力贊親征。國本未正,建萬世之長策。望實高劭,斯民具瞻。
朱熹:①看他做來做去,亦只是王茂弘規(guī)摹。當時廟論大概亦主和議。按,王庶乞免簽書和議文字劄貼黃云:"契勘臣前項所上章奏,及與王論議,實有妨嫌。今若不自陳稟,則又如趙鼎劉大中輩首鼠兩端,於陛下國事何益!"使當國久,未必不出於和。但就和上,卻須有些計較。如歲幣、稱呼、疆土之類,不至一一聽命如秦會之樣,草草地和了。后來秦沒意智,乃以'不合沮撓和議'為詞,貶之,卻十分送個好題目與他。[5]②意思好,又孜孜汲引善類,但其行事亦有不強人意處。如自平江再都建康,張德遠極費調(diào)護,已自定疊了。只因酈瓊叛去,德遠罷相,趙公再入,憂虞過計,遂決還都臨安之策。一夜起發(fā),自是不復都金陵矣。③趙丞相亦自主和議,但爭河北數(shù)州,及不肯屈膝數(shù)項禮數(shù)爾。至秦丞相,便都不與爭。趙丞相是西人,人皆望其有所成就,不知他倒都不進前!方子錄云:“趙元鎮(zhèn)亦只欲和。但秦檜既擔當了,元鎮(zhèn)卻落得美名”。[5]④趙丞相,中興名臣一人而已,然當時不滿人意處亦多。且如好伊洛之學,又不大段理會得,故皆為人以是欺之。⑤趙丞相收拾得些人材然亦雜,如喻子才之徒亦預焉也。
陸游:嗚呼!不可謂偉人乎?
辛棄疾:佐國元勛,忠簡一人。
脫脫:夫謀國用兵之道,有及時乘銳而可以立功者,有養(yǎng)威持重而后能有為者,二者之設施不同,其為忠一而已...及趙鼎為相,則南北之勢成矣。兩敵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釁,則養(yǎng)吾力以俟時,否則,徒取危困之辱。故鼎之為國,專以固本為先,根本固而后敵可圖、讎可復,此鼎之心也。惜乎一見忌于秦檜,斥逐遠徙,卒赍其志而亡,君子所尤痛心也。竊嘗論澤、鼎之終而益有感焉。澤之易簀也,猶連呼“渡河”者三;而鼎自題其銘旌,有“氣作山河壯本朝”之語。何二臣之愛君憂國,雖處死生禍變之際,而猶不渝若是!而高宗惑于憸邪之口,乍任乍黜,所謂“善善而不能用”,千載而下,忠臣義士猶為之撫卷扼腕,國之不競,有以哉!
王佐:身騎箕尾壯山河,氣作中原勝概多。立贊建康開左纛,左揮羯虜?shù)骨案?。孤忠惟有皇天在,萬口莫如國是何?直待崖州滄海涸,英雄遺恨始消磨。
王世貞:吾嘗取宋南渡以后之才,而合晉南渡以后之才,比之大約謂宋略不如晉,止是緣餙儒術可觀耳,緣餙儒術其可觀者在此,其沒世不振亦在此,又謂趙元鎮(zhèn)可比吾家始興(王導),然不如始興巧,而善收采物情,其和平練事足相當,弱亦稱是。
王夫之:張浚、趙鼎力主戰(zhàn)者,而首施兩端,前卻無定,抑不敢昌言和議之非。
林時對:國之任相,猶室之任棟;用匪其材,鮮不顛覆。雖云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然轉(zhuǎn)亡為存、圖危于安,不乏斡旋補救之術。如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古來旁求爰立、或取諸夢卜、或起自屠釣,咸能光復啟宇,祀夏配天...即東晉偏安用謝安石、桓玄叔,遂延典午之祚。北宋南渡,用李伯紀、趙元鎮(zhèn)、再奠藝祖之基。國以一人興,豈不誠然哉!
全祖望:中興二相,豐國趙公嘗從邵子文游,魏國張公嘗從譙天授游。豐公所得淺,而魏公則惑于禪宗,然伊洛之學從此得昌。
嵇震:臨江決勝阻投鞭,靖獻孤忠誓補天。和議君臣甘一德,中興元老死窮邊。山河壯氣存華表,風雨荒祠泣杜鵑。橐筆偶來炎徽外,一回憑吊一潸然。
蔡東藩:①得趙鼎、張浚為相,得岳飛、韓世忠為將,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復之機,令其北向以圖中原,不致終淪江左也。②將相和則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趙鼎、張浚為左右相,鼎居內(nèi),實握相權,浚居外,相而兼將者也。觀劉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內(nèi)外同心,因得奏績,此非將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后以呂祉之讒間,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無事可成,鼎與浚為宋良臣,猶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終南也。
《歷代群英歌》:① 張浚經(jīng)略有方,趙鼎力真宰相。② 趙鼎秉衡朝士賀,魏公堂軸眾心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