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北宋女政治家 北宋王朝的幾位重量級“太后”

        2017-02-08 23:25:5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頭一個是“杜太后” 杜氏嫁給了武夫趙弘殷做夫人,她最大的本事是生了三個兒子兩個閨女。兒子一個叫匡胤、一個叫匡義、一個叫匡美,頭兩個

        頭一個是“杜太后”

        杜氏嫁給了武夫趙弘殷做夫人,她最大的本事是生了三個兒子兩個閨女。兒子一個叫匡胤、一個叫匡義、一個叫匡美,頭兩個就是后來的宋太祖、宋太宗,可謂是“一母生兩帝”,榮耀之極?!疤妗?、“太宗”也事母至孝,為后話不提。

        她最有名的一件事是,建隆二年夏六月,太后生起病來,病勢甚沉。太祖日夕侍奉,不離左右,無奈日重一日,竟成不起之癥。太后自知垂危,便召太祖及趙普同至榻前,先問太祖道:“你知道你為什么能得天下么?”他這個傻兒子說,“這都是托祖宗的福?!碧笳f,“不對,這是因為周世宗讓幼兒當了皇帝。如果周朝立年長的人為君,你能黃袍加身么?你百歲后,應該傳位汝弟光義(為避諱太祖的“匡”字,改名為光義),光義傳光美(就是匡美),光美再傳德昭(就是民間所謂的“八賢王”,匡胤的長子),四海至廣,萬幾至眾,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你不可有違我言?!碧嫣槠D首道:“敢不如教!”后來這二人尊命,把遺言寫在紙上,收藏于金匱密封保存,史稱“金匱之盟”。

        只是后來有史學家分析說,關于杜太后的這段全是“鬼話”,是“燭影斧聲”后,趙光義特意召見趙普面授機宜的,于是趙普遵命回家,經(jīng)過一番精心杜撰,所謂“金匱之盟”出籠了。真的假的,這里就不去考證了。

        關鍵詞:“金匱之盟”。

        太宗的李皇后

        太宗趙匡義有兩個姓李的皇后,第一個生了后來的宋真宗,這里講他的第二位李皇后,就是所謂的“明德李皇后”。此女是潞州上黨(今山西上黨)人,淄州刺史李處耘的次女,當年李處耘曾有功于宋,可參看他征討潭州的細節(jié)舉動。后來太祖卻他貶為淄州刺史,不久便抑郁而終,這是一定的,太祖本來就是杯酒釋兵權的人物么??赡芎髞碛悬c不好意思起來,便將他的女兒許給兄弟光義為夫人。

        此夫人無親生子,便盡心撫養(yǎng)“元德李后”生的兒子元佐和元侃,待之如親生,同時,她對其它嬪妃也十分寬厚,在宮中很有人緣。當時太宗早就疑心起胞弟光美了,將他貶黜房州,長子元佐為營救叔父,又屢次受太宗呵斥,后來元佐聽說光美已死,悲憤不已,得了顛癥,后又因縱火燒宅第,被廢為庶人。

        公元995年,元侃得以被立為太子,改名趙恒。

        太宗病重后,內(nèi)侍宦官王繼恩想改立半癡半呆的元佐為帝,并勾結了一批當權人物,李太后聞知大驚,恰在此時太宗駕崩,她不敢哭喪,命宮人封鎖消息,并請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呂端進宮議事。呂端進宮前預感到要有大變,先命人將王繼恩鎖于閣內(nèi),讓士兵守住門口,然后火速入宮見李后。李后試探性地對呂端說,皇上已駕崩,立嗣應該立長子才對,現(xiàn)在你看怎么辦?呂端知道李后的意思,“毫不遷讓退卻”地說:“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日,今先帝剛剛過世,豈可違命而再去討論重立太子之事?”李皇后于是奉太子恒即位。真宗趙恒即位時垂簾面臣,呂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讓人卷簾,走過去確認是太子,這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此足見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

        亦有人說,當時李皇后與王繼恩同屬一意,立趙恒為迫不得已,也待考吧??傊孀谀鼙涣?,是與她有著極大關系的。

        關鍵詞:“呂端大事不糊涂”?!按购熉犝?。

        真宗的劉皇后

        宋朝的女人一般沒有正式的官名,這這位劉皇后就有,叫劉娥。不過也有人說,這名本來就是她的小名兒。所有資料都說,劉娥是四川華陽(今劍閣一代)人,虎捷軍都指揮使、嘉州刺吏劉通的次女,宋真宗趙恒的皇后。其父劉通隨太宗皇帝從征北漢時死于途中,她成為遺腹子。后來跟隨做銀匠的表兄龔美由川蜀來到汴梁,以鼗鼓(跳撥浪鼓)賣唱為生,有幸結識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元侃,后來的宋真宗)當差張耆,張見劉娥長的標致風流,就告知了襄王,劉氏便進入王府作了貼身侍女。再后來就不說了,直到這襄王繼位成了宋真宗,劉娥以寵,步步進封為皇后。

        真實這一段的真實歷史也許是這樣子的,她本是四川軍人劉通的女兒,劉通就是軍中普通一卒,后來死于亂兵之中,這后來撰寫的一切,也許都是劉娥榮貴后被附會追封的。還有,那銀匠龔美也跟本不是她的表兄,就是她的頭一任丈夫,他們一起由四川跑來京城混日子,被襄王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于是,就有了后來的發(fā)達、光榮。

        劉皇后一生沒有生育,早早將宮人李氏生下的皇子受益(即后來的仁宗趙禎)據(jù)為己子,與楊淑妃共同撫育。

        史稱劉后性警悟、曉史書、有麗容,可謂完美,她與真宗甚相得也,有“高宗武后”之“和睦”,真宗對其非常倚重,劉后也漸漸干預起朝政。真宗病逝,十三歲的受益即皇帝位,尊劉后為皇太后,軍國重事全由皇太后處理,史稱“章獻垂簾”。據(jù)說劉后一度想效法武則天做女皇,也有人親獻一幅關于武則天的《臨朝圖》獻給她,只是她頭腦更加清醒冷靜,懼怕于青史惡名,最終打消了惡字一閃念,還將圖狠狠擲于地下說,“我絕不干此負祖宗的事?!?/p>

        劉后稱制十一年,政出宮闈,號令嚴明,威加天下,莫不震服。她在臺上抖威風的時候,真宗后期、仁宗前期,天下錢文更無“通寶”一說,皆因避其父通字之諱也,如天圣,明道、景祐等。

        再說生下受益的李氏,杭州人,十幾歲時父母雙亡,與七歲的弟弟李用和相依為命,被選入宮后侍候劉德妃,就是劉娥。真宗命她司寢后懷孕,生一兒子名受益,抱與劉德妃養(yǎng)育,李氏當即被封為崇陽縣君。按宋制,內(nèi)廷名號一般說來有皇太后、皇后、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宸妃、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媛、修容、充儀、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真宗時又陸續(xù)設了太儀、貴人、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其地位都在昭儀之上。你想想,那里來的一個小小的“崇陽縣君”?全因她是毫無地位的宮人。當時便不準許宮里上下泄露,后來李氏又生一女不幸夭折,這才被封為才人,后又封婉儀。直到仁宗繼位后,才被封順容。

        李氏不敢認兒子,仁宗繼位后,她在宮中也從來不談仁宗是自己的兒子,至死都與兒子沒有見面。而劉德妃也沒有加害她的意思,還幫她找到失散多年的親弟弟用和,兩人相安多年無事。后來李氏身死,劉太后欲以“宮人”禮治喪,丞相呂夷簡奏曰,“禮宜從厚。”這一段記載很有意思:太后急引仁宗出走,片刻后,太后坐定責問呂夷簡,“一個宮人死,丞相脖問的必要么?”夷簡曰,“臣待罪宰相,事無內(nèi)外,皆當預聞?!碧笈?,“難道你想離間我們母子么?”夷簡從容答道,“太后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則喪禮宜從厚,若輕率埋葬,以后一定要有人遭罪?!碧蠡腥淮笪?。就這樣,用皇后禮盛殮了李氏,并將李氏由順容升到第五級的宸妃(也就是說,李氏生前是不可能有“李宸妃”這個稱呼的)。次年劉太后死,仁宗才知道了事件的原委,當即下詔責備自己,還放聲大哭,追尊生母為“章懿皇后”,親臨洪福寺祭告。啟棺一看,只見生母身著皇后冠服,用水銀保護,面色潔白,栩栩如生,這才稍慰,還感嘆到:“人言其可信哉。”

        這段故事,就是被人反復加工的《貍貓換太子》的藍本。

        關鍵詞:《貍貓換太子》?!按购熉犝薄?/p>

        仁宗的曹皇后

        曹氏,真定(河北正定縣)人,北宋大將曹彬的孫女,宋仁宗趙禎的皇后。性慈儉、重稼穡。她身為名將之后,性情有仍宗之風。公元1048年元宵節(jié)后某一日,仁宗宿于曹皇后宮中,半夜時分,一陣雜亂的響聲將帝、后驚醒,后宮一片荒亂。仁宗拍衣下床,想要出去看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曹皇后一把將他拖住,勸道,聽聲響,不是小事,想必有人作亂,皇上不可輕動,免遭毒手,而今之計,應派人速召都知(皇宮警衛(wèi)長官)王守忠,率兵入宮營救,仁宗嚇得六神無主,一切聽從皇后安排,曹后把內(nèi)監(jiān)宮人集中起來,編成隊伍,分別把守宮門,并親手為每人剪下一綹頭發(fā),號召說,目前情況危急,你等應拼命護駕,叛亂平息后,以發(fā)為記,論功行賞,眾人無不奮勇。曹后又估計到,賊人一時打不開宮門,可能放火,于是,令人取水防火,不久果然火起,但火勢很快被撲惡滅,天將曉,救兵趕到,殺退了叛逆者,領頭作亂的宮廷待衛(wèi)顏秀等四人被正法,曹后臨危不懼應變有方,指揮若定,不愧為將門之后,仁宗大為佩服。

        仁宗無子,曹后勸他將宗室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接進宮中撫養(yǎng),時宗實只四歲,曹后視為親生,倍加愛撫。仁宗駕崩后,為避免繼位時可能出現(xiàn)****,多謀善斷的曹皇后命人將宮門鎖上,鑰匙收在身邊,又偽稱仁宗餓了,派人去御膳房取粥,把死訊封鎖得十分嚴密。直到次日晨迎趙曙進宮即位,是為英宗。尊曹皇后為皇太后。

        英宗不久生病,無法處理朝政,韓琦等大臣請曹后于內(nèi)東門小殿垂簾聽政,直到第二年英宗病情好轉,于是撤簾歸政。

        再后來英宗去世,其長子趙頊即位,是為神宗,尊曹后為太皇太后。神宗比英宗還要英明,重用王安石變法,曹太后雖然主張祖宗之法不宜輕改,但也不固執(zhí)己見,祖孫關系始終親密無間。蘇東坡以烏臺詩案被下獄,曹后還說過好話,“挑毛病挑到寫詩上去了,未免太牽強附會了?!碑斎?,從根子上講,蘇軾也是保守派,是曹太皇太后這一幫的人。

        曹后的形象,在中國歷史課本上還出現(xiàn)過,當然是以“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形象出現(xiàn)的。

        關鍵詞: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代表人物?!按购熉犝薄?/p>

        英宗的高皇后

        高氏,乳名滔滔,亳州蒙城(安徽蒙城縣)人,曹太后的親外甥女,宋英宗趙曙的皇后。婚后十幾年,高后為英宗生了四子一女,即趙頊、趙顥、趙顏、趙頵(yun)及壽康公主。

        高皇后賢淑謙遜,性品良好,深受朝野尊重。神宗變法時,高后與姨母曹后的思想一樣,對祖宗之法懷有深厚的感情,對變法持否定態(tài)度。神宗病危后,有人為討好高后,主張立神宗的弟弟趙顥或者趙頵為皇儲,這兩人都為太后所生,只要太后稍有私心,就會接受他們的建議,但高太后以大局出發(fā),認為神宗有子,不應作廢子立弟。

        這里我插一句,恐怕立自己的兒子太大,不好控制,也不高垂簾聽政,所以要立小的。果然,后來立了神宗十歲的兒子,延安郡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煦,即后來的哲宗。年號元祐。因為哲宗年幼,高太后順理成章,以“太皇太后”身份協(xié)助處理軍國重事,并順利起用了保守派的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范純?nèi)实?,廢王安石新法,罷黜新法大臣,史稱“元祐更化”。

        她臨政九年,海宴河清,華夏綏定,被司馬光等譽為“女中堯舜”。

        關鍵詞:“元祐更化”,就是“復辟”的意思。“垂簾聽政”。

        神宗的向皇后

        向氏,河內(nèi)(河南沁陽一帶)人,宋神宗趙頊的皇后。向氏性溫婉、心寬厚,二十一歲入穎王府,與穎王趙頊成婚,封安國夫人。英宗去世后,趙頊繼位為神宗,直到神宗病危,向氏贊同高太后的建議,立朱婕妤之子,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后趙煦繼為哲宗。

        后來,高太后死,哲宗繼承神宗的變法精神,政局再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法派陸續(xù)回到朝庭,舊黨大臣范純?nèi)?、蘇軾等人被貶,甚至要追廢高太后為庶人,一向謙恭自律的向太后得訊馬上找到哲宗哭訴,“我每天待候高太后,哪里來的這種話?若皇上執(zhí)意這樣做,將來還能有我嗎?”哲宗遂將不利于太后們的奏章當面燒掉。

        哲宗駕崩,無子,向太后以“有眼疾”為由,否決了奸相章惇提出立神宗第九子申王必(單人旁)的建議,轉而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佶,這趙佶就是有名的宋徽宗。大臣們又請向太后垂簾聽政,她再三推辭,說皇帝已弱冠,不必母后干政。趙佶很是感動,還哭拜于地,再三乞求不已,于是向后答應聽政六月,便主動撤簾還政。

        關鍵詞:擁立徽宋,垂簾聽政。

        哲宗的孟皇后

        孟氏,洺州(河北永年縣東南)人。哲宗十七歲時,挑選中姿質端莊稟性嫻雅,只小哲宗一歲的孟氏。只是很快,哲宗便又專寵起容貌俏麗的劉婕妤,以孟皇后“旁惑邪言,陰挾媚道”為由,廢居瑤華宮。劉婕妤斗敗劉皇后,進升為賢妃,又立為皇后,不過只當了幾個月便成了寡婦。

        徽宗繼位后,向太后垂簾,迎回了孟氏,尊為“元祐皇后”。再后來向太后死,孟皇后又被劉皇后所陷,逼徽宗下詔廢去孟后,使其重回瑤華宮。再后來,又居住在相國寺前其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第二年三月,二帝及六宮盡被擄而北去,孟后竟然因為居在民居而幸免于難。金人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僭號“大楚”,張邦昌迎孟后入宮,尊為“宋太后”,還請她“垂簾聽政”。孟太后忠于宋室,曾給康王趙構寫了一封親筆信,支持他登基。后來,張邦昌去掉帝號,高宗尊孟氏為“元祐太后”,為避其祖父孟元之諱,改稱“隆祐太后”。

        公元1129年三月,護衛(wèi)統(tǒng)制苗傅、劉正彥發(fā)動政變,擁立三歲的皇太子趙旉(fu)為帝,請孟太后垂簾,高宗移居顯忠寺。這被稱為是“苗劉之變”。孟太后反對說,“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號召天下?”但面對苗、劉武力協(xié)迫,孟太后一面曲意撫慰他們,一面找到韓世忠婦人梁紅玉,封她為“安國夫人”,密令梁紅玉回去,要韓將軍火速勤王。不久,韓世忠、張浚等名將兵發(fā)臨安,苗、劉出逃被殲,太后聞訊高興地說,這下我可卸去重擔了。遂派人迎高宗復位。

        1135年,一生榮辱多變,幾起幾落的孟太后患了風疾,高宗日夜侍候,親奉湯藥,終告不治。

        那位一生與孟后作對的劉后,在徽宗繼位后被尊稱為“元符皇后”,在第二次逼退孟皇后起,又開始志得起來,聽說生活作風出現(xiàn)了問題,與大臣私通,傳得滿城風雨,時間久了連徽宗也想廢了她。劉太后又羞又氣,無地自容,公元1113年二月,在臥室內(nèi)懸?guī)ё钥O,終年三十五歲。

        關鍵詞:孟后“元祐皇后”,“垂簾聽政”。劉后“元符皇后”,自縊身死。

        徽宗的韋賢妃

        韋氏,開封人,宋徽宗趙佶的賢妃。韋氏初入宮時為宮中侍女,后生下皇子趙構,進封為婕妤、婉容。1126年正月,金兵第一次包圍汴京,康王趙構以親王身份在金營為短期人質,欽宗進封韋氏為龍德宮賢妃。同年冬金兵再次南侵,趙構奉命出使金營求和,中途在磁州(河北滋縣)被守臣宗澤勸陰留下。次年三月,韋妃和其他皇室成員均被擄北上,不久,趙構繼位,為宋高宗。

        韋賢妃被擄至上京(黑龍江阿城縣),充當洗衣院女役,后來,又被遷至囚禁徽宗的五國城。過了兩年徽宗死,高宗思母心切,金人也有了放走韋妃的意思。后來,金國派大臣高居安、完顏宗賢護送其南歸,走到燕山時,借口天氣太熱不肯南行,韋太后歸心似箭,又恐金國有變,但她身邊沒有錢,便向金使借了三千兩黃金,送給護送的金人,從此一路順利,八月到達臨安。韋太后被擄時四十七歲,回來時已是六十二歲,高宗母子抱頭痛哭,揮淚如雨。后高宗將母親迎入慈寧宮,老太太一直活到八十歲。

        這里還有一段,當年韋氏為宮女時,曾與待御宮女喬氏結為姐妹,相約“先貴者,毋相忘”。喬氏先得寵,封為貴妃,遂把韋氏引薦給徽宗。二人同被擄至金國生活了十六年,韋氏臨行前,喬氏準備酒菜餞行,讓她別忘了當年的誓約和這里的不快活,另外贈送了五十兩黃金給金使高居安,求他好好送姐姐回江南,姐妹兩抱頭慟哭、灑淚而別。欽宗給韋后送別時,也在其車前哭著說,“太后還朝后,九哥(高宗系徽宗第九子)想辦法把我也弄回去,我只求當個太乙宮使就行了,沒別的奢望?!表f太后見欽宗可憐樣子便說,“我回國后,若不迎你,就讓我瞎了雙眼?!敝皇呛髞恚貒蠼^口不提此事,雙目果然失明。至于她和喬貴妃許的“先貴者,毋相忘”的誓言,也只字不提。

        關鍵詞:高宗母,賢妃,北上,南歸。

        有宋一朝,很少聽到有內(nèi)監(jiān)專權的例子,倒是太后臨朝,垂簾聽政卻是常有的事情。但都沒有影響到國政大局,還算是不錯的。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