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智者范增為何抱憾而終?項羽因何不能用他?
一代智者范增:70歲之前的漫漫長夜,范增喜歡呆在家里,默默無聞,愛好琢磨問題,研究奇謀詭策,有機會就給周圍那些深陷困境的人們出點好主意,指出哪里的路有坑,哪里的路走過去沒事兒,幫助大家過好日子。日子長了,大家都知道這人很有主意、腦子相當(dāng)好使,對于同樣的事兒,他總是看得更透徹,當(dāng)別人想破腦袋只看到一步時,他卻能輕描淡寫地看到兩步、三步甚至更遠(yuǎn),屬于傳說中未卜先知、掌握大勢的仙人。
由于年齡偏大、背景慘淡、身處偏遠(yuǎn),在天下一統(tǒng)、需要和諧、講求規(guī)矩的秦帝國里,即使擁有身懷絕技、通天感地的半仙之體,史書上也很難給他閃動身影的機會。除非他能幫著秦始皇活得更長,乃至于使皇上成仙得道,最好能使其活成千年不死的妖精。當(dāng)然,身逢秦帝國搖搖欲墜、造反有理的年月,范增的好日子就來了。
從此,他不用想著忍心屈志混入帝國的公務(wù)員隊伍,成為掌握特權(quán)的貴胄;也無需通過向皇帝進獻奇丹妙藥,獲得豪宅廣地。在他面前延伸出一條不失體面的路——加入民營的造反公司。如果事業(yè)成功,依然會獲得對得起他的聰明才華的高貴身份和成為人前顯貴、錦衣美食的富家翁。
更為關(guān)鍵的是,像他這樣出類拔萃、身體健康、雖老不死的人物,從投身造反事業(yè)之初,就完全可以非常高調(diào)、非常張揚地盡情揮灑才智,一步登天,進入核心決策層,無需夾著尾巴做人做事,熬資歷,等機會,對一個已經(jīng)進入“古來稀”、活著的日子倒計時的老人來說,造反事業(yè)絕對是他相當(dāng)很看重的。人這一輩子就這一回轟烈地打拼了。
當(dāng)陳勝吳廣退出歷史舞臺之后,正是范增及時地跑到當(dāng)時勢力最大的造反隊伍頭領(lǐng)項梁那里,向正在不知所措的項梁獻計,“立舊楚國的王族直系后裔為起義領(lǐng)袖”,將民營的造反公司“國有化”,從而積聚了人心,壯大了聲勢,變成無頭“蒼蠅”的起義隊伍重新積聚在一起。從此,撥云見日,范增有了地位,隊伍有了根基,事業(yè)有了奔頭。當(dāng)項羽帶著大家殺到咸陽時,范增早已經(jīng)榮升為項羽的“亞父”了。
當(dāng)然,大家都知道,范增在鴻門宴上充分表現(xiàn)出那種料事如神的本領(lǐng)和宏大的政治視野,非常透徹地看出裝傻充愣、玩低調(diào)的劉邦所深藏的秘密和無盡的野心,準(zhǔn)確地嗅出劉邦身上漫漶出來的帝王氣質(zhì)??上?,他沒有說服一夜暴富、缺乏宏觀政治思維的項羽下定決心殺掉劉邦。他只能私下里組織一次“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刺殺。在鴻門宴,他是孤立的,是無助的,是一個被敵我陣營共同拋棄的第三類人。他忍受著因超人的智慧不能得到施展而帶來的痛苦,承受著只有自己醒著而戰(zhàn)友們都睡不醒的孤獨。對于這樣一個垂暮之人,沒有任何人懷疑他的智慧和忠誠,都非常理解他的痛惜和無奈?!柏Q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這句話成為他憤怒的絕唱。那一夜,他走上人生的巔峰,并開始走向谷底。
在范增有限的出場中,他始終扮演著劉邦前進道路上的“搗亂者”。他“穩(wěn)、準(zhǔn)、狠”地抓住了能夠顛覆項羽成功事業(yè)的關(guān)鍵。除了劉邦,在他看來其他人都是不足論的草芥,好像只要劉邦從地球徹底消失,做任何事情,一切才皆有可能,否則無論如何折騰,最后都跑不了身死國滅、不得善終的結(jié)局。對于項羽而言,他是對的,只是自從鴻門宴之后,上天沒有再給他一招制敵的機會。在波譎云詭的戰(zhàn)爭中,除了針對劉邦,史書中沒有記載,他對于項羽其他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戰(zhàn)術(shù)指揮,發(fā)表過睿智的言語。他也許出于不屑,或者他根本就是只懂得“抓大放小”的政治家而非軍事干才。
也許是說了,還是苦口婆心型的,但是無人理解,無人執(zhí)行。在鴻門宴,他痛斥項莊,暗罵了項羽;他要殺掉劉邦,得罪了項伯。在自己的隊伍里,他沒有了不離不棄的朋友和強大的同盟者,他被徹底邊緣化了。
然而,范增沒有像其他愛惜自己羽毛的高人,如陳平、韓信,離開項家軍,投奔敵營,尋找出路。他充滿了怨氣,但依然從一而終;他辛苦地掙扎,但從未言放棄。在他悲催無助的境況下,陳平施展出一個低劣庸俗的反間計,他就被輕易地踢出革命陣營。在同一時刻,項羽出于討厭,劉邦出于恐懼,兩個死對頭挽起手臂,都成為盼望他早死的敵人。最后,他再一次發(fā)出預(yù)言,“天下事大定矣”,以此羞辱幼稚可笑的項羽,并諷刺性地讓項羽好自為之。然后,主動要求回家養(yǎng)老等死。在回鄉(xiāng)路上,他進一步滿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背疽發(fā)作而死。他逃脫了勝利者的懲罰,更避免了親眼看到自己給予厚望的事業(yè)走向末路,及時快速地死亡成全了他。
范增的人生充滿遺憾,這種遺憾被后來的蘇軾之類的文人騷客們無限放大。他看到了黑暗的結(jié)局,卻眼睜睜無法阻止,因此,他被失敗者和失意者們寄托了無限的哀思和同情。所以,雖然他是挑動不義殺戮的罪魁禍?zhǔn)?,他是阻止天下統(tǒng)一的壞人,可是,我們很難恨他。
后來,劉邦得到了天下,很得意地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