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劉禪真的傻嗎?四大理由證明劉禪其實不昏庸!
劉禪,即蜀漢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云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后入蜀,蜀漢建立后被立為太子。于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并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后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后,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后在洛陽去世。
劉禪并非凡下之主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確認。第一,劉禪親政后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不厚道了。就是他老子——劉備身邊也有小人,那個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戰(zhàn)而降。當時的形勢不得不讓劉禪做出被后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么徹底滅亡,要么茍且求活,他選擇了后一種。但這也并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的皇帝不戰(zhàn)而降的很多。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現(xiàn)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劉禪像第三,忘恩負義。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那個歇后語上了。當初,趙云從亂軍中把劉禪救了出來,但后來在追謚前朝的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時,偏偏忘了追謚趙云。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得一干二凈。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謚趙云,其實是繼承了他父親劉備對趙云的待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guān)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而趙云并未在其中,但后來,姜維他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后,劉禪欣然接受,追謚了趙云。
第四,沒心沒肺。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后,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后,司馬昭設(shè)宴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的音樂是蜀國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國的。但內(nèi)容不怎么好,有點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當時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劉禪卻談笑自若。司馬昭當時就跟旁邊的人說,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沒心沒肺到這個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
由此看來,劉禪并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zhí)政環(huán)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
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道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曾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么憂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說,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拍馬屁的人。他們說劉禪的智量甚大,總該不會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動亂,能執(zhí)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shù)牟胖鞘菬o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蛟S有人會說,他當這么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如果不從時間上來講,有這么幾件事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非庸劣之輩。
魏國大將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他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足見其已是走投無路了。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敝皇禽p描淡寫的寥寥數(shù)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
諸葛亮死后,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毀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做會迎合主忌權(quán)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
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后,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祎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jiān)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quán)于諸葛亮一身的職務(wù)和權(quán)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們現(xiàn)在無從得知,這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但如果無法得知,那應(yīng)該就是劉禪所為。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既然劉禪不是庸劣之主,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什么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難道是劉備的遺囑中另有玄機?還是諸葛亮另有苦衷?
何以不交權(quán)?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但這個爛攤子經(jīng)過他幾年的整治后開始出現(xiàn)了生機。而當初劉備托孤說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焙茱@然,劉備表面上是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輔佐劉禪你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你就取代他。當然,這純粹是扯淡。首先,劉備知道劉禪可以輔佐;其次,諸葛亮不會做出取代劉禪帝位的事情來。
事情也正如劉備所說的那樣,劉禪是個可以輔佐的人。但是,“輔佐”一詞與“取代”完全是兩回事,諸葛亮從劉備死后獨攬大權(quán)一直到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quán)力。劉禪等于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國執(zhí)政者。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權(quán)力,是因為劉禪對朝政不熟。這又是無稽之談了。首先,劉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太子教育,但跟隨劉備多年,總有些耳濡目染,絕不至于如諸葛亮所言的那樣,在朝政上一無是處。
任何一個帝王的治國經(jīng)驗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諸葛亮不會笨到不知道這一點。他越是這樣就越會讓后人覺得他有私心,可諸葛亮的確沒有私心,在劉備那樣的人手下,如果有半點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么,諸葛亮為什么直到死才把政權(quán)還給劉禪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諸葛亮的確是任重而道遠,劉備戰(zhàn)敗而死,不僅僅是丟了一個荊州那么點代價。蜀國自劉備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數(shù)量急劇下降。這都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諸葛亮的《出師表》里談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這段話很有深意,諸葛亮自我解釋了劉備為什么要托孤給他,因為他謹慎小心。此時的蜀國必須要由這樣一位謹慎小心的人來主持,才能轉(zhuǎn)危為安。所以,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時的蜀國內(nèi)外交困,危機四伏?!冻鰩煴怼芬舱劦剑骸敖裉煜氯?,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敝T葛亮可不是小題大做之人,他能這樣說,就說明現(xiàn)實的確如此。當時,諸葛亮不但面臨著“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的外部壓力,還有很讓人擔心的內(nèi)部壓力。
此時的蜀國,隨著一批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先后去世而變得人才匱缺。三國時期,誰用人才,誰就能占據(jù)優(yōu)勢,諸葛亮當然深知這一點。而蜀漢政權(quán)的最主要問題就在于它內(nèi)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內(nèi)部矛盾最終導(dǎo)致了蜀國的滅亡。
所以諸葛亮成為輔臣后,一方面要處理好和劉禪的君臣關(guān)系,另一方面更要處理好自己與蜀漢政權(quán)當中他的同僚們——那些來自不同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別和集團利益的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dǎo)致了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之間的嚴重分歧,最后導(dǎo)致李嚴被廢。所以,諸葛亮無論如何是不能把政權(quán)交給劉禪的。
而李嚴的被廢則成為劉備遺囑破產(chǎn)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劉備的政治遺囑并沒有達到他預(yù)想的目的。
終結(jié):李嚴被廢
也許,劉備讓李嚴輔助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本身就是一個錯。李嚴是南陽人,曾經(jīng)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下面做官,干練精明,很得劉表和劉璋的信任,是一個老于世故、才能出眾的官僚。
212年,劉備準備進攻成都,但軍事實力不夠。213年,劉璋派李嚴指揮駐扎在綿竹的各路軍隊,抵御劉備的進攻。誰想,這位一向以“忠心”著稱的前線指揮官卻率領(lǐng)軍隊和一些官員投降了劉備。劉備經(jīng)過幾次大戰(zhàn),最終攻占了成都。
李嚴的投降對劉備集團取得最后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嚴得到劉備的信任是理所應(yīng)當?shù)?。但這的確不是他成為劉備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讓他成為輔臣的原因是他作為劉璋根據(jù)地的舊人這一身份,劉備為了籠絡(luò)劉璋集團,擴大新建立的蜀漢政權(quán)的基礎(chǔ),只能對李嚴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嚴為尚書令,死時,又讓李嚴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可是,他同時又讓李嚴擔任中都護,駐守永安。
也就是說,李嚴名義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職責是鎮(zhèn)守邊疆。從古到今,沒有一個輔臣是在中央之外的。僅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對于后主劉禪的影響似乎都是間接的,從難以接近皇帝而言,李嚴確實是空有托孤虛名,并無照顧劉禪之實。
那么,是他不想照顧嗎?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實名嗎?
當然不是。因為劉備根本就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我們看李嚴的官職,分別為光祿勛、中都護、尚書令。而諸葛亮的官職為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并在地方上還兼益州牧。
蜀國的政治制度是兩漢的延續(xù),中樞機要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為三公之一,而光祿勛卻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皇宮衛(wèi)隊長,那么,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與作為衛(wèi)隊長的李嚴,誰高誰低,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