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馮安邦官至中將軍長 死后家人無錢下葬
他是一位抗日英雄,官至 2014年9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二軍中將軍長兼第二十七師師長。
他一生熱心于賑濟貧困,盡力于慈善教育。每到一地,他常組織部隊協(xié)助百姓耕作收獲,修筑道路,并將自己的大部分薪俸接濟寒苦或創(chuàng)辦學校。
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然而,他被日軍炸彈炸傷腹部,當場壯烈殉國。尸體運回老家的時候,家人卻無錢下葬!
他就是抗日英雄馮安邦。
馮安邦參加過中國多次重大戰(zhàn)役
馮安邦(1884 - 1938.11.3)又名景樹,字化民,號恩善,生于山東省無棣縣張辛店。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民國抗日將領。
馮安邦自幼資質(zhì)敦厚,性格豪爽,見義勇為。清末投軍,民國元年后隸屬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騎兵排長依次晉升工兵連長、營長、團長,西北軍第四十八旅、第三混成旅旅長,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三師師長兼代寧夏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等職。他追隨馮玉祥,先后參加了討伐張勛復辟、討伐陜西軍閥陳樹藩之役,及“首都革命”、“五原誓師”、平定甘肅“河湟事變”、中原大戰(zhàn)等重大歷史事件,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二軍中將軍長兼第二十七師師長。
率隊殲滅千余日軍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 馮安邦升任第二集團軍第四十二軍軍長,轄第二十七師(自兼)和獨立第四十四旅。1937年十月上旬,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第二十師團連克津淪河北昆的靈壽、平山、新安、正定,
1937年十月十日攻占平、津后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第20師團攻占石家莊。在琉璃河、房山一線阻擊日軍的馮安邦奉命率部東移,援助閻錫山的晉軍守衛(wèi)山西。
1937年十月十二日,四十二軍抵達娘子關一線。馮安邦令二十七師一部占領北峪,支援友鄰第十七師作戰(zhàn),主力則集結于娘子關附近,獨立第四十四旅進占六嶺關,阻擊西進及南下之敵。
1937年十月十四日拂曉,馮安邦組織部隊向占據(jù)舊關之敵發(fā)動反攻,并令二十七師一部向新關、核桃園和大小龍窩出擊,配合反攻行動。舊關日軍經(jīng)我反擊,退據(jù)東南高地頑抗。核桃園及大小龍窩之敵遭到反擊后,奪路逃竄,馮安邦急令二十七師七十九旅派隊堵截,將日軍包圍。經(jīng)二小時激戰(zhàn),將四百余日軍全殲。隨后,舊關日軍向馮軍反撲,經(jīng)奮勇阻擊,日軍敗走。其后,馮安邦令二十七師在大小龍窩至自石頭之線設防,獨立四十四旅則固守六嶺關,并同夏口村、洪子店一帶八路軍部隊取得聯(lián)絡配合,于十四日合力擊退經(jīng)洪子店西犯之敵。
1937年十月十五日,二十七師再次擊退由舊關批犯之敵。
1937年十月十六至十七日,馮安邦指揮四十二軍反擊舊關、關溝之敵,激烈搏斗十余次,雙方傷亡慘重?!垂?/p>
1937年十月二十日,日軍輔以飛機、大炮向馮安邦部固守陣地晝夜猛攻,我軍將士據(jù)險死守,與日軍搏斗混戰(zhàn)數(shù)十次,死守陣地最高峰,激戰(zhàn)至暮,與效形成對峙。
1937年十月二十二日,日軍攻勢有增無減,馮安邦督勵官兵節(jié)節(jié)抗擊,馮部傷亡用累,被迫沿正太路西撤。至22日夜,陣地失守。此役后,獨立第44旅只剩兩個營約七八百人,第42軍全軍已不足三千人。因晉東戰(zhàn)場曾萬鐘第3軍和孫震第41軍“潰亂不堪,皆不能即時使用”,正太路正面任務完全由馮安邦第42軍及田鎮(zhèn)南第30軍擔任。
1937年十月二十八日,蔣介石命該兩軍在壽陽以東阻擊日軍。戰(zhàn)斗異常激烈,據(jù)守亂柳村的第27師2營僅剩士兵六人,依然苦撐不退。
1937年十月到三十一日,第四十二軍傷亡巨大,全軍僅剩1700余人,但馮安邦仍激勵官兵誓死報國。
1937年十一月一日,馮安邦奉命率四十二軍轉移,途中遭日軍包圍,馮安邦揮軍死戰(zhàn),付出重大犧牲方得以突圍。突圍后,二十七師向太原轉移,后轉向汾河兩岸。獨立四十四旅向芹泉鎮(zhèn)轉移。經(jīng)連日苦戰(zhàn),四十二軍殲滅日軍第二十師團七十七聯(lián)隊大佐聯(lián)隊長鯉登行一以下一千余人,自身傷亡也極大。太原會戰(zhàn)結束后,馮安邦率部開赴河南許昌補充整頓。
在娘子關防御戰(zhàn)中,馮安邦率部冒著日軍飛機大炮密集的狂轟濫炸奮勇迎戰(zhàn),堅守陣地近一個月,有力地配合了山西忻口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保衛(wèi)了山西的東大門,并曾率部配合八路軍出擊殲滅日軍二十師團三十九旅團步兵第七七、七八聯(lián)隊,擊斃日軍一千余人,取得了輝煌的戰(zhàn)績。
日軍炸彈炸傷腹部,當場壯烈殉國
1938年五月五日,馮安邦及二十七師師長黃椎松親率該師主力與日軍第十師團第六十三聯(lián)隊激戰(zhàn)于泥溝西莊,斃敵大隊長吉幟重冶少佐以下四百余人。由于馮安邦指揮作戰(zhàn)有功,國民政府特授予馮安邦將軍最高戰(zhàn)功獎章青天自日勛章。 徐州撤退中,馮安邦率第二十七師轉歸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張自忠指揮。所部首先在郝寨、蕭縣附近占領陣地,掩護大軍集結,爾后又占領徐州西北九里山陣地,協(xié)同張自忠部完成了掩護主力突圍的艱巨任務。
1938年九月一日,徐州突圍后,馮安邦部經(jīng)江蘇淮陰退往大別山區(qū),馮安邦奉第三兵團總司令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之命在鄂豫皖邊區(qū)小界嶺一帶集結,作為第三兵團的預備隊扼守要隘,抗擊來犯日軍,使日軍損兵折將,死守陣地四十余天,使日軍終未越“雷池”半步。
1938年十月,馮部奉命向襄樊轉移。由于部隊連續(xù)作戰(zhàn),減員很大,馮安邦擬請將五十二軍并入張自忠第三十三集團軍建制,自己則坐鎮(zhèn)襄陽收容潰散部隊。
1936年十月六日,馮安邦所部在商城至麻城公路兩側打船店山地與日軍第13師團激戰(zhàn),面對優(yōu)勢數(shù)倍于我的敵人的進攻,馮安邦親臨一線指揮官兵英勇抗擊,傷亡慘重,完成了預定的阻擊任務后。
1938年三月二十一日奉命向湖北襄樊轉移。
1938年十一月三日,馮安邦率部到達襄陽一帶,正在停留收容部隊之際,日軍航空兵對襄陽實施猛烈空襲,昭明臺、東門街一帶被炸成一片瓦礫。在一片混亂中,馮安邦從容不迫,不肯逃避,四十二軍軍部所在地春風旅社一帶被炸成一片瓦礫?;靵y中,馮安邦臨危不懼,誓與襄陽共存亡。馮安邦從容不迫指揮部隊構筑工事時,不幸被日軍炸彈炸傷腹部,當場壯烈殉國。 享年五十四歲。
為啥家中無錢安葬
1938年馮安邦犧牲后,遺體的一部分被運回故里,家中竟無錢安葬,遺族生活均靠僚屬們集資安頓。蔣介石聞訊馮安邦家無余財料理后事,大為感動,特令國民政府發(fā)給治喪費一萬元,照準給其按上將陣亡撫恤。
馮安邦犧牲后,堂堂中將軍長家中竟無錢安葬, 這是為什么呢?
一.馮安邦身軀魁偉,勇武過人,性格樸實,治軍嚴明。終其一生,始終在追求光明,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的理想始終未變。這種對理想、信仰的執(zhí)著追求,大概與張立青的教導有很大關系。
二.熱心于賑濟貧困,盡力于慈善教育。每到一地,他常組織部隊協(xié)助百姓耕作收獲,修筑道路,并將自己的大部分薪俸接濟寒苦或創(chuàng)辦學校。
為了紀念他,當時贛南的永豐、湘西的慈利、鄂北的應山等地都筑有“化民橋”(馮安邦字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