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被害的真實原因是什么?是違背了宋徽宗嗎
一直以來,某些“專家”“學者”在分析岳飛之死時,總要提到一點:岳飛不顧宋高宗趙構的意愿,口口聲聲要“迎二圣”,執(zhí)意要把徽宗和欽宗接回來。但若“二圣”還朝,趙構豈不是要退位?岳飛這是逼著趙構殺了他。然后底下一堆“岳飛沒政治頭腦情商低一根筋自作死”之類的評論,好像個個都比“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一品大臣岳飛更懂政治更聰明。但是,請想一想,事實果真是這樣嗎?岳飛有資格提出“迎二圣”這個政治口號?若趙構真的怕“二圣”還朝,“二圣”會威脅其皇位,其中利害,這些這八百年后的口水客都能想得到,當時作為趙構一手提拔的嫡系武將岳飛難道就想不到?細讀史書,便可知,所謂趙構不愿“迎二圣”,以及岳飛執(zhí)意“迎二圣”,實為大謬!所謂岳飛死于違背上意“迎二圣”,更是當今人們對于岳飛之死的最大誤解之一。而這個謠傳,早已有多位宋史大家批駁過了,我以下所寫的,并非什么標新立異的文字。
首先,“迎二圣”這個口號并非岳飛所創(chuàng),而是宋高宗趙構最先提出來的。
靖康之難,北宋被金國所滅,宋徽宗與宋欽宗父子被擄金國。建炎元年(1127),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史稱南宋。在趙構的即位詔書中,有“同徯兩宮之復”之語,即為“迎二圣”之最初出處。“迎二圣,歸京闕”,作為雪國恥的代名詞,且在十分講究孝悌之道的宋代,趙構在即位初幾年,就是靠著這個政治口號,收攏朝野軍民之心,這個口號也只有他才有資格提出來。既然皇帝帶頭喊,朝中大臣人人跟著喊,岳飛當然也喊,還喊得很有水平,或?qū)懺姡盒袕腿P迎二圣,金酋席卷盡擒歸?!额}翠巖寺》;或?qū)戭}記:立奇功,殄丑虜,復三關,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國晏安。
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岳飛也是通過當時全國流行的“迎二圣”這個口號,表達他驅(qū)除金寇,恢復中原的愛國愿望。
第二,岳飛并沒有總把“迎二圣”掛在嘴上,而是敏銳地根據(jù)宋金軍事政治形勢,停止提起這個口號。
紹興五年(1135)徽宗死在了金國五國城,紹興七年(1137)消息傳到宋朝。二圣僅剩一圣,即欽宗這個“淵圣”。這時金國不時放出話來,要把欽宗或欽宗之子送到北宋故都汴京,立為傀儡皇帝,與趙構朝廷形成南北宋對立。面對金人的這種政治恫嚇,岳飛敏銳地顧及到了趙構的心理,在他給趙構奏折中,或任何場合,再也沒有提到“二圣”或“淵圣”的字眼,而且還最先改稱“二圣”為“天眷”,即“陛下的親戚”,直接降級,只尊趙構這一個“圣”,表明只支持趙構這一個皇帝。這一點,在當時的大臣里,岳飛的政治覺悟已屬超前,絕不是謠傳中的沒政治頭腦口口聲聲“迎二圣”。
第三,趙構不怕“二圣”回到自己身邊,他恰好是希望二圣到自己身邊。他怕的是,二圣被金國放到中原立為傀儡皇帝,和南宋對立。
有人會說,就算岳飛不提“迎二圣”,但他說“迎天眷”也是一個意思,欽宗回來,趙構還是得退位,岳飛還是找死。這就是要說的第三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趙構真的怕“二圣”回來嗎?
事實跟謠傳中的恰好相反。先說徽宗,作為太上皇,他與欽宗,“父子之間,幾于疑貳”。金國滅北宋后,徽宗對欽宗多次抱怨:“汝若聽老父之言,不遭今日之禍”。金軍圍城的時候,徽宗意欲南逃,被欽宗強行留在了宮中,徽宗亦無可奈何?,F(xiàn)在徽宗在金國做了幾年俘虜回來,難道就能干涉趙構的朝政了?當然不可能。且徽宗死得早,回來時也是一付棺材了。
再說欽宗,只做了一年半皇帝,開城投降,罪在社稷,亡國之君,早失法統(tǒng);孤家寡人,他那一朝的大臣全跟著他被擄金國,南宋朝廷文武全是趙構一手任命提拔,欽宗回來也是朝中無人,手中無兵,更失民心,就是光桿一個,他若是敢跟趙構搶皇位那才叫找死。這一點連金人都看出來了,放欽宗回去對趙構造不成威脅,若放歸一個欽宗就能禍亂趙構朝廷,金國早就放人,坐收漁利了。
直到金人說要把欽宗放到中原立為傀儡皇帝,形成南北宋對立,這對趙構來說,才算得上構成威脅。所以,趙構多次跟金國談判,要求歸還欽宗,只有欽宗回來,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解除這個威脅。但金人也精,就留著欽宗,伺機而用。
金兀術更把欽宗當作對付趙構的秘密武器,在遺囑中特意提到:若宋朝大軍北伐,打得過便打,打不過就把欽宗放到汴京稱帝,趙構沒理由跟他哥打。( “若制御所不能”,“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臨終遺行府四帥書》)
所以,跟一直謠傳中的不同,史實趙構不是怕欽宗回來,而是怕欽宗被捏在金人手里要挾自己,并且努力想通過談判讓欽宗回來,但金國就是不肯放人。還有人說,欽宗回來就真的對趙構沒威脅了?明朝“奪門之變”就是個例子!首先,趙構不會未卜先知,看到幾百年后的明朝之事。而且,他看到的,除了他爹徽宗退位之后,“靖康內(nèi)訌”中完全受制于他哥欽宗這個活生生的例子,還有前朝唐朝的著名例子: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退位給兒子唐肅宗,之后被肅宗軟禁至死。一代英主唐玄宗退位后尚且如此,更何況亡國之君宋欽宗。他回來,是吉是兇,只不過任憑趙構處置。
第四,欽宗差點就回來了。
經(jīng)過宋朝軍民的十多年浴血抵抗,特別是岳飛三度北伐,大獲勝捷,金國終于明白自己沒有能力侵占南宋,且趙構又一直在求和,在此形勢之下,紹興八、九年(1138-1139)間,宋金進行了第一次議和。宋朝開出了重要條件——金國歸還徽宗的梓棺和欽宗,金國同意了,和議達成。和約簽定之后,岳飛曾上奏:“今和議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返,我可以辭職養(yǎng)病了,不會有人說我逃避工作。”(“臣頃以多病易衰,仰瀆宸聽,乞退處邱壠,以便養(yǎng)疴……
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修兵,可期歲月,臣之所請,無避事之謗?!薄镀蚪廛妱盏诙印罚┶w構也在做準備工作,以迎接父兄回來,但金國一直推諉延期。趙構多次派遣使者前往金國,請求金國放人,但使者多被扣。終于,第二年,金國發(fā)生政變,主戰(zhàn)派的金兀術奪得朝政大權,趙構最擔心的事情發(fā)生了:金國毀約南侵!
為議和,趙構不惜卑尊屈膝,讓秦檜代表他跪拜金使,向金稱臣,以獲茍安。沒想才不過一年多,就空歡喜一場,趙構的討伐詔書一把血淚控訴:“這剛說好的,讓我爹梓棺、我媽、我哥回來,我為盡孝悌屈己忍恥,可金人說話不算數(shù),卻叫我情何以堪?”(“昨者金國許歸河南諸路,及還梓棺、母、兄。朕念為人子弟,當申孝弟之義……是以不憚屈己……所遣信使,有被扣留,有遭拒卻,皆忍恥不問……又遭侵擾,朕盡然傷痛,何以為懷?”——《金人叛盟兀術再犯河南令諸路進討詔》)
第五,岳飛被害后,徽宗終于迎回來了。
紹興十年(1140)六月,金國毀約南侵,趙構下討伐詔書,岳飛進行了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但趙構并無心收復中原,只是想以戰(zhàn)求和,以戰(zhàn)勝作為議和的籌碼,所以,岳飛連連大捷,收復故都指日可待,卻被金牌嚴令招回,岳飛“十年之功,廢于一旦”。與此同時,宋金暗通款曲,開始了第二次和議,金國在給秦檜的密信中,提出議和條件:“必殺飛,始可和”。
開始,趙構并沒有同意金國這個想讓宋朝自毀長城的惡毒條件,且又拒絕了岳飛多次辭官歸隱的請求,依然讓他把握重兵。宋金議和陷入僵局。紹興十一年(1141)一月,金兀術再度南侵。宋軍先勝后敗,二月柘皋勝利之后,三月,濠州之戰(zhàn),張俊指派的六萬宋軍幾乎全軍覆沒。當岳飛援軍剛到達濠州以南時,金軍已聞風渡淮北撤。
金軍雖退,趙構的態(tài)度卻開始變化,求和之心更決——四月,岳飛與韓世忠及張俊三大將同時被解兵權;七月,再次拒絕岳飛的辭官請求,卻又援意秦檜黨羽彈劾岳飛;八月,岳飛被罷官;十月,岳飛下獄——頓時,宋金議和打開了新大門,一路通暢,一氣呵成:十一月,和約書面協(xié)議簽定,十二月,岳飛賜死。第二年,即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和約所有手續(xù)完成,南宋對金稱臣納貢,割地賠款,宋朝皇帝趙構,自稱“臣構”,接受金帝冊封為“江南”之帝。史稱《紹興和議》。
岳飛被殺數(shù)月后,紹興十二年四月,金國送歸徽宗的梓棺,以及趙構的生母韋太后。而欽宗,則被終身扣為人質(zhì),專門留著對趙構做政治訛詐。欽宗最終被扣留金國至死,死了也隱瞞了五年,能訛一年是一年。金國就連欽宗的子孫也不放歸,金世宗說了:“趙氏養(yǎng)濟之事,乃國之美政,不可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