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到八道彎買房安居全家 那時的北京房價值多少?
安居才能樂業(yè),中國人對房子的眷顧,既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也因為大城市生活的需要。與當(dāng)下飆升的房價相比,民國時期房子沒那么貴,也沒有那么多的炒房族的操縱,然而社會購買力低,買房并不輕松。對于“京漂”一族而已,租房總是覺得還沒有完全融入北京人的生活,內(nèi)心總有那么一些忐忑。似乎只有買房了,才在北京扎下了根。而能夠在北京皇城買的起房的,尤其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普通工薪階層可買不起。
魯迅從日本留學(xué)歸來,先在家鄉(xiāng)紹興任職,1912年5月5日移居北京,在教育部任職,北京女子師范大學(xué)等學(xué)校任教,至1926年8月26日離京南下,在北京共居住了15年。魯迅在北京的這段時間里,一共換過四個住所: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新街口八道灣,西四磚塔胡同,阜成門西三條。
1912年魯迅初到北京,收入不高,住無定所,他搬進(jìn)了紹興會館,這是專供本戶籍人士居住的免費(fèi)場所。后來因為紹興的祖屋被出售,母親與媳婦朱安搬來南京,必須在會館之外擇房而居。此時魯迅月薪調(diào)整至280元,收入頗豐,開始購房置業(yè)。
1919年魯迅張羅在北京購房,跑了很多地方,最后選定了八道彎11號羅姓的房子,花費(fèi)3500兩銀子。八道灣宅是一所大房子,有車門,有大門,前面正院是個四合院,不帶廊子,也沒有垂花門,稱為有“三進(jìn)”的大四合院,有房屋28間,空地很大,可以容納大家庭居住。當(dāng)年年底全家人搬了進(jìn)去,包括周作人全家,魯迅與朱安夫人,周建人全家,母親魯太夫人,由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主持家政。
八道灣住宅最為寬敞,是坐北朝南的三進(jìn)院落,一進(jìn)院有倒坐房九間,魯迅的書房設(shè)在中間。他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阿Q正傳》、《風(fēng)波》、《故鄉(xiāng)》等名篇。魯迅住在西廂房,正東東側(cè)有一夾道,可通后院,后院有9間后罩房,周作人、周建人各用3間,東邊的3間是客房。周作人的書房就在八道灣,原名苦雨齋,后改名為苦茶庵,是讀書寫作之處,偶爾也宴客品茗。幾凈窗明,一塵不染,書桌上的文房四寶井然有序。
周家兄弟搬進(jìn)八道灣之后,蔡元培、郁達(dá)夫、錢玄同、胡適、沈伊默等許多文化名士就頻頻造訪此地。當(dāng)年,魯迅曾在屋前栽植了丁香和青楊,這院子里即使是在嚴(yán)熱的夏天,也是庭院寂靜,高樹蟬鳴。
盡管周氏兄弟月入頗豐,由于羽太信子不善家政,家庭生活竟入不敷出。以至后來,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1923年,魯迅搬出八道灣另覓住處,而周作人一家則一直居住在八道灣。1923年8月2日,魯迅遷居磚塔胡同61號。西四磚塔胡同61號是魯迅臨時租的房子,作為過渡房,院子比較小,只有一進(jìn)院,房屋破敗不堪,與八道灣住宅不可比較。
魯迅對磚塔胡同61號房屋很不滿意,于是又繼續(xù)四處看房。10月30日,在阜成門內(nèi)三條胡同看中第21號門牌舊屋6間,議價800元,這筆房款是向許壽裳、齊宗頤兩位各借了400元,數(shù)年之后才還清。800元雖然不到魯迅三個月的薪水,由于支付八道灣房款,以及大家庭開支較,魯迅當(dāng)時經(jīng)濟(jì)上是較為拮據(jù)的。直到1926年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xué)任教,用薪水陸續(xù)還清。
買定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21號舊屋后,11月辦理過戶手續(xù),12月2日立契,次年一月開始翻建,5月25日遷入。西三條21號是魯迅在北京最后一處住宅,院子雖小,但是布置的雅致樸素。修繕之后,魯迅種了不少花木,成為一處十分安靜的小院。院內(nèi)南北各有3間房,東西各有廂房2間,南房是會客室兼藏書房。在正堂的后面有一間10平方米的平頂小房是魯迅的起居工作之所,魯迅稱之為“老虎尾巴”。在這里魯迅創(chuàng)作了《野草》、《華蓋集》等集子中的200多篇作品,因為遭到一些文人的抨擊,斥之為“學(xué)匪”、“土匪”,魯迅自嘲這所居處為“綠林書屋”?!夺葆濉贰ⅰ兑安荨返戎骶褪窃谶@里完成的,透過北窗的玻璃,“可以看見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
魯迅在此住至1926年8月,如今為魯迅博物館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