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關羽真的是名不副實嗎?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關羽、張飛、龐統(tǒng)等五人于蜀漢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因功追謚。(趙云在第二年追謚)張飛等四人皆得美謚,唯獨關羽得“繆”之惡謚。“繆”者,名與實爽也,也就是名氣和實績不相符合的意思。那么關羽為何會被當時的蜀漢群臣認為是名與實爽呢?難道關羽真的只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貨嗎?我們今天便來探一探這位關老爺?shù)恼鎸崒嵙烤箮缀巍?/p>
因蜀漢“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故三國志中蜀書最為簡略,很多人物事跡均失之闕如?!蛾P羽傳》便是如此,關羽一生征戰(zhàn),大小戰(zhàn)役所歷無數(shù),而傳中所載卻寥寥無幾。在關羽斬顏良之前,郭嘉便稱其“萬人之敵”,但因史無所載,我們已不能知道是什么事跡讓郭嘉對關羽給予了如此之高的評價。
資料的缺失,使得我們只能從現(xiàn)有的材料和一些蛛絲馬跡之中去窺探這位“世之虎臣”、“萬人之敵”是否有真本事了。
根據(jù)關羽本傳記載和他人傳記的相關內容,可以大致歸納出關羽的三次重要軍事活動。其一,是歸降曹操時期的斬顏良。其二,是赤壁戰(zhàn)后,南郡攻防戰(zhàn)中的一系列活動。其三,便是著名的襄樊之戰(zhàn),水淹七軍了。
我們先來看第一點,斬顏良。
對于這個事件,關羽本傳有明確記載,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倍潭潭嘧郑畔⒘繀s很豐富。
首先,橫縱向比較,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并不如小說中那樣容易。歷朝歷代的史料中這樣的記載亦是非常少見,而三國志中更是罕有,如此對比,便可知其神勇。
其次,從字里行間仔細分析當時情景。要單槍匹馬沖破槍林箭雨來到敵方主將跟前已非易事,還要在一眾親衛(wèi)的包圍之下,斬殺一個武藝高強的對手,最重要的是完事之后,還要大剌剌地在那拔出寶劍,砍下首級,主將身邊的親衛(wèi)和周邊的其他將領還全都不能把你怎么樣,就像嚇傻了一樣。最后在眾目睽睽之下再瀟灑地轉身帶著敵人主將首級又突出敵陣。像不像天龍八部里的蕭峰?像不像開了降龍十八掌群秒技?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如入無人之境了吧。
從上述之事,不難看出關羽的武藝和勇力可謂是當世無雙了。但武功再好,說得難聽一點也只是匹夫之勇罷了。評價一個將領,最重要的還是其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能力。
那我們接下來便從赤壁戰(zhàn)后關羽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來看看這位關老爺行軍打仗的能力吧。
此戰(zhàn)的大致背景,是赤壁戰(zhàn)后,曹操收兵北還,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守當陽,樂進守襄陽,形成了一個可有效撤退的縱深防御鏈。而孫劉聯(lián)軍則乘勝西進,欲占領以江陵為中心的南郡。整個戰(zhàn)役打了一年之久,最后則是以關羽斷絕北道,阻擊援軍,周瑜圍攻江陵對曹仁造成較大打擊,曹仁被迫撤退為結局。
關于關某這一時期的活動,許是陳壽認為不值稱道,又或是蜀漢資料缺失,反正關羽本傳未著只字。但細心收集,可于他人傳記中尋得些許蛛絲馬跡。我們先來羅列一下:
《三國志?樂進傳》:“后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p>
《三國志?文聘傳》:“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p>
《三國志?徐晃傳》:“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p>
《三國志?李通傳》:“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zhàn)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p>
《三國志?先主傳》:“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
單從這幾條史料來看,是否有一種關老爺被各種吊打的感覺。我們接著來對這些史料逐條分析細加篩選。
首先《樂進傳》中所言,樂進與關羽作戰(zhàn)的結果為“走之”,意思就是樂進使關羽“走”了。我們知道古代史料用字是非常嚴謹斟酌的,傳中未用“破,敗,克,斬,俘”等字,說明只是將關羽逼退,并未取得擊潰或殲滅這樣較大的戰(zhàn)果。而且這條記載沒有具體時間,此戰(zhàn)發(fā)生在樂進屯駐襄陽之時無疑,但仍只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段。若與后面《先主傳》中所言聯(lián)系起來看,則可能是其中所指的青泥之戰(zhàn),時間則當是劉備入蜀之時。那么第一,劉備傳中所言乃是對劉璋的欺詐之言,最后不僅沒有增援關羽,反而從荊州調走軍隊支援伐蜀了,可見樂進并未在關羽處討了好去。第二,青泥,據(jù)《讀史方輿紀要》所言或在襄陽西北三十里處。若此論為真,則關羽從江陵發(fā)兵,經過數(shù)百里深入魏境,逼近重鎮(zhèn)襄陽西北,看來是打得頗順。在襄陽附近攪擾一通之后,未受多大損失,最后僅是退走。想想如此于樂進也并非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
而另一種可能則是此戰(zhàn)與青泥之戰(zhàn)不是一次,如此的話暫先按下不表,待稍后再論。
再來看《文聘傳》,文聘確實在關羽處占到了不少便宜,但問題還是時間,沒有時間記載。細加分析,大致有三種可能,一是荊州降曹,劉備南逃時,關羽奉命率水軍走漢水接應。二是在南郡攻防戰(zhàn)期間,三則是在后來關羽發(fā)起的襄樊之戰(zhàn)期間了。
最后是《徐晃傳》和《李通傳》的記載,可以明確看出是在南郡攻防戰(zhàn)時期。那么關羽在這期間究竟進行了怎樣的活動,意義如何,效果如何呢?
(圖)黑色箭頭為G207線路, 紅色箭頭為G55線路
我們來看圖說話。圖中的荊門即當陽,荊州市即江陵。曹仁若守不住江陵,唯一的退路,便是從北面的當陽(荊門)后撤至襄陽,再撤回北方。而當陽到襄陽一面是漢江,一面有山脈阻隔,只有一條道路相對平坦,利于大軍行進,那便是圖中G55和G207所示的位置。當年曹操派虎豹騎日夜兼程三百里追擊劉備,便是走的這段路,能夠讓大量騎兵疾馳,也說明這段路確實是便利的交通要道。所以曹操派滿寵、樂進分別扼守住這條要道的兩端,目的就是控扼住這條生命線,以便南面的部隊能夠順利北撤。而這條如此重要的道路應該就是《李通傳》里所謂的“北道”了。
現(xiàn)在再來看曹操和聯(lián)軍雙方的戰(zhàn)略意圖就很明顯了。曹操很明確的知道江陵終究守不住,而布置了一條從當陽到襄陽的撤退線,以接應曹仁順利北撤。而聯(lián)軍則想盡快攻占江陵,所以在對江陵完成合圍的過程中也派出了一支部隊到敵人后方,以切斷敵人退路,瓦解江陵守軍的戰(zhàn)斗意志?!秴卿洝防镉休d:備謂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后,仁聞吾入必走。”從這條記錄可知,劉備對整個戰(zhàn)局是有清醒認識的,他知道曹操不會死守江陵,而江陵堅實,強攻得不償失,所以不如將有限的兵力迂回到曹仁背后,從戰(zhàn)略上壓制曹仁。最終關羽就是這個迂回戰(zhàn)略的直接負責人,而且走夏水,應該配置了水軍戰(zhàn)船,利用漢江及其附近的水系,水路相輔,可進可退。至于兵力,劉備本來兵不過兩萬,自己還要留下一部,能給關羽的必然不多,很有可能便是之前分兵讓關羽帶領的那一萬水軍。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結合上述史料來分析關羽的行動了。如果只以《徐晃傳》和《李通傳》中的確定信息來看,可以得出,關羽率水軍逆漢水北上迂回后,在漢津附近登陸,而曹仁在之前已得到消息,為確保后方安全,派出徐晃以及當陽的滿寵一同合擊關羽。但很遺憾,《徐晃傳》中對此戰(zhàn)結果只字未提,連個“走之”都沒有。且不說徐滿合軍是否戰(zhàn)敗,至少沒討到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了。徐晃進兵不利,而周瑜合圍江陵之勢將成,故又只能回軍與曹仁共抗周瑜。而關羽則瀟灑地“絕北道”去了。離關羽最近的當陽滿寵,之后就再無記載,也沒抽兵南援曹仁,想來附近有關羽日子是不大好過的。
南面江陵合圍之勢既成,曹仁又因關羽“絕北道”而不得援兵,最終實在干不過周瑜,只得北撤。撤退時或因關羽之前活動的緣故,周邊的軍隊皆未能有效接應,唯有自襄陽以北的汝南太守李通趕到,形成夾擊之勢,方才取得了一定戰(zhàn)果。最后雖沒有全殲曹仁以得完勝,但由此亦不難得出關羽在此次戰(zhàn)役中的作用了。關某此次行動對整個戰(zhàn)局雖不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在阻援和加速曹仁撤退這個大戰(zhàn)略上還是很好的配合了周瑜,完成了任務。無怪未幾周瑜便在與孫權的上疏中稱關羽為“熊虎之將”了。
如此看來,關羽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能力不說高超,至少及格是有的了。
好了,分析到這,好像漏了點什么。對,如果前面的《樂進傳》和《文聘傳》的內容也是這次戰(zhàn)役的記載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關羽雖然吃了幾場敗仗,但他的能力反而還要從及格變成優(yōu)良了。為什么這么說。把幾條記載的地點綜合起來看就知道。關羽迂回之后,一會在漢津,一會在尋口,一會在荊城,一會又到了襄陽附近樂進的防區(qū)。在眾多名將的協(xié)力圍剿之下,還能輾轉數(shù)百里,大搞破襲戰(zhàn)、運動戰(zhàn),最終使得曹仁未得半支援軍,如此用兵當甚可稱道了。
如果能力只是及格,那和關羽那超然的名聲比起來,也確不相符。
最后,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關羽人生中最輝煌的戰(zhàn)役——襄樊之戰(zhàn)。(當然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關于這次重要的戰(zhàn)役,史書上的記載也不甚詳盡,只有一段“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單看《關羽傳》中這段記載,是否會有關某以多欺少欺負曹仁,然后于禁的大批援軍又正好因為漢江漲水被淹了。關老爺只不過是走了天大的好運才成就了水淹七軍、威
震華夏的千古虛名而已。
我們這里就來重點討論一下這兩個問題。
曹仁與關羽的兵力對比。此次戰(zhàn)役雙方的兵力皆未直接記載,但通過他人傳記的信息倒也可窺測一二。首先關羽的兵力,之前孫劉兩家曾為了荊州的歸屬問題險些兵戎相見,關羽就有出兵?!陡蕦巶鳌酚休d“后隨魯肅鎮(zhèn)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边@里說關羽號稱三萬人,號稱,很明顯有夸大的成分,說明關羽根本沒有三萬人。而此次行動劉備“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有劉備大軍坐鎮(zhèn)后方,相信關羽的荊州部隊應是出動大半了。這里不難得出荊州的所有部隊當在三萬左右。就算后來又有擴展,但算上守衛(wèi)南郡的部隊,關羽能帶走的也最多不過三萬。
接下來是曹仁的兵力,曹仁本傳有載“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苯又P羽就打來了,很顯然這里曹仁率的“諸軍”就是和關羽在襄陽、樊城附近大戰(zhàn)的軍隊。那么“諸軍”又究竟有多少兵力?我們用于禁的七軍來作個對比?!秾O權傳》有載,關羽水淹七軍之后“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七軍被淹之后死傷慘重還能俘虜三萬人,可見七軍本數(shù)遠多于此。以此相較,大致可知曹仁的“諸軍”幾萬人應當是要有的。
兩相對比,不難得出關羽軍隊并不比曹仁多,而《陸遜傳》載陸遜給關羽的書信中有“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之言,小舉大克就是說以小的舉動取得了大的勝利。陸遜此話雖是溢美恭維,但也可側證關羽軍少的事實了。
關羽以不占兵力優(yōu)勢的軍隊,自江陵長驅數(shù)百里“圍襄陽”,又突破漢江防線,到江北去“攻曹仁與樊”。一路上簡直是遇神殺神,勢如破竹。但很遺憾,這期間關羽到底把曹仁怎么樣了,有沒有大戰(zhàn),有沒有打贏,史書上又沒有明確記載了。不過幸而還有些蛛絲馬跡可尋。《呂蒙傳》載“后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呂蒙知道關羽這是防著自己,所以稱病回建業(yè)去和孫權商量怎么對付關羽去了。剛回到建業(yè)陸遜就來見他了。(呂蒙稱疾詣建業(yè),遜往見之)而這次會面,陸遜的談話中透露出了一個重要信息,即“(關羽)始有大功,意驕志逸”。為什么陸遜說關羽有“大功”,會不會就是說的水淹七軍呢?我們繼續(xù)往下看。陸遜為呂蒙出謀劃策之后,對呂蒙說:“下見至尊,宜為好計”。很明確這次會面是在呂蒙見孫權之前。呂蒙與至尊(孫權)“陰與圖計”之后,關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庇纱丝梢姡戇d說關羽“有大功”是在水淹七軍之前。
那么水淹七軍之前和關羽對戰(zhàn)的就只有曹仁的幾萬“諸軍”了。而陸遜所謂的“大功”應該就是指曹仁在此期間被關羽爆虐的事。所以后來曹仁從率幾萬人的“諸軍”,一路被打得只?!叭笋R數(shù)千人守城”了。
再繼續(xù)來看水淹七軍,到底是關羽走了大運,還是萬事俱備只欠漲水。
曹仁被關羽一路爆到樊城,身陷漢中困局的曹操終于坐不住了,遣大將于禁率七軍來救。于禁帶了好幾萬人走,漢中方向劉備的日子瞬間就好過了。關羽從戰(zhàn)略上又要記上一功。
于禁大軍到后顯然并沒有立即與關羽交戰(zhàn),或是關羽已適時退回了漢水南岸,亦或是于禁欲與曹仁形成內外形勢,待關羽師老兵疲,銳氣盡喪再一擊而破。日后陸遜便是如此大破劉備。于禁,曹仁打的這番算盤也可謂精妙,但顯然他們還是被關某人給算計了。
時值秋季,大雨連綿,江水漸漲,連千里之外的揚州刺史溫恢都嗅出了些許異樣?!稖鼗謧鳌份d溫恢對裴潛說:“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边@里的征南就是曹仁,曹仁字子孝,時任征南將軍。溫恢之言就是說現(xiàn)在水患四起,可咱們這位曹征南卻渾渾噩噩,未有遠慮,關羽驍勇善戰(zhàn),若趁著大水發(fā)起進攻那就徹底玩完了。
先不說于禁,曹仁、滿寵常年鎮(zhèn)守樊城,豈有不知樊城多有水患之理。此時竟然未作絲毫準備,若不是因大援已至,形勢逆轉而生了麻痹之心,就是被關羽的退卻假象所迷惑了。
其后的發(fā)展果如溫恢之所料,連日大雨,導致漢江暴漲,山洪暴發(fā),洶涌而下,下游的于禁大軍毫無防備,損失慘重。而此時同樣身處下游的關某人卻沒被大水淹了去,而是集合軍隊,駕起大船,捉于禁去了。最后取得了輝煌的戰(zhàn)果,光俘虜就有三萬余人。后又派出輕軍與群盜呼應,將許昌以南攪得天翻地覆,威震華夏,甚至迫使曹操都動了遷都之議。
那么問題來了,同樣是洪水,同樣是“平地水數(shù)丈”,為何只淹曹軍,不淹關羽?另曹軍本不擅水戰(zhàn),漢江上的曹家水軍必無甚戰(zhàn)力,為何關羽非要大起水軍戰(zhàn)船,從夏水入漢江,繞一個大灣,還要經過孫家的領地,還冒著被文聘各種襲擾的危險,(前述《文聘傳》的記載有可能是說的襄樊之戰(zhàn))將大批戰(zhàn)船開赴襄樊?而這些大船偏偏又在攻于禁和押解俘虜時派上了大用場。我想這些都絕不能單單只以一個運氣論之了。
一直到此,關羽都是以弱勝強,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以及自己手上的各種資源進行作戰(zhàn),其軍事才能不可謂不高超。而之后的發(fā)展大家也都很清楚了,由于東吳的介入,事態(tài)急轉直下,最終關羽兵敗身死。對于他的失敗,我想軍事因素是偏少的,畢竟前述這么多事實擺在眼前,而直接導致關羽失敗的呂蒙也曾自認“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jù)荊州,恩信大行”,可知呂蒙認為與關羽正面作戰(zhàn)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必須搞點陰謀詭計。而且“已據(jù)荊州,恩信大行”一句也能看出關羽把荊州治理得很好。究其失敗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僵硬的政治手腕和強梁的性格所致吧,正如陳壽的評語——“剛而自矜……以短取敗”。
分析了這許多,看來關老爺?shù)哪芰兔曔€是能大致匹配的,襄樊一戰(zhàn),以少勝多,戰(zhàn)績輝煌,也確能擔得起威震華夏的威名了。那為何在關羽身死數(shù)十年后,蜀漢朝臣們卻一致認為關老爺名不副實呢?
我想陳壽在魏五子傳記評語里的一句話或可權作釋疑吧“張郃以巧變?yōu)榉Q,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可見陳壽也有這樣的疑慮,資料缺失,導致名聲和事跡不能互相印證,故而有了名不副實的感覺。而這種效果在關羽身上則更加有放大了。一來關羽遠在荊州,成都的一幫后生們對關羽的事跡自然不甚清楚。二來關羽確實身死兵敗,致使諸葛亮隆中對難以實現(xiàn),根據(jù)咱們成王敗寇的傳統(tǒng)定勢思維,往關羽身上投去更多質疑的目光,并謚之以“繆”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