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國藩的為學之道 為學和生活分不開
中國從前學者,常會發(fā)生一種錯誤,以為做學問就是隔絕塵世,關起門來讀書。因此書本之外無學問,書本之外無世界。前輩先生往往讀書數(shù)十年,而不解世事者,甚或出大門而不知東南西北者,都還是書齋里的本色。就是宋人在那里喊“學者學為人也”的口號,似乎是與世間相接近了,但是他們?nèi)杖赵谀抢飳た最仒诽?,仍舊未免語句上的摸索,結(jié)果不過多刻幾本《語錄》,多教出幾個同樣沒用的生徒,實際與古人為學意義,相去尚遠。按《說文》斆(篆文省作學),覺悮也。從教,從冂,冂尚蒙矇也,臼聲?!抖巫ⅰ坟缦略桓惨病I型?,故教而覺之。吾謂凡所不知不能者,皆謂之蒙,經(jīng)他人之教,然后豁然知之能之,便謂之覺。故學字有提示仿效之義,先生拿過去的文化積累,和他自己的造詣成績,提示學生,學生則憑其良知良能,以仿效,以覺悟,以知類通達,以化民成俗?!秾W記》曰:“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睂W所以如此重要,就是要借過去的文化,啟發(fā)后人的蒙昧。固然也未嘗不有聰明特達智慮過人的人,似乎是可以不學而能。然而一人智力,成效總是很少,而所謂化民成俗者,是要使人民于不自覺間,變化其心性,改易其習俗,而趨于一軌,所謂納民于軌物,這是何等偉大的事業(yè)!豈一人智力之所能勝?故一方面要孜孜不倦地去學,一方面還要急急地教百姓去學,然后化民成俗的大業(yè),才有希望。在這種學的空氣中,自然不是終日的自己抱著書本教,百姓也終日的抱著書本子去讀死書。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為問使自得個什么?就是要教百姓明了五倫之義,人心皆有,不學則蒙蔽而不能通達罷了??鬃咏痰茏右嗍恰叭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弊酉脑唬骸百t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笔侵湃酥^學,須在事業(yè)上表現(xiàn)出來,才見得是真學問;后世號稱做事業(yè)的人,往往不學無術,卑污茍且,而號稱做學問的人,又往往死于章句之下,做古人奴隸,其最大病根,就是把學問和事業(yè)分作兩截。
往者已矣,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yè)上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二人都是以書生而克平世亂,都是在千辛萬苦中,把學問事業(yè),磨煉成功,都是戎馬倥傯之間,讀書為學不倦,不過,王守仁天資高,是高明一路的人,故其為學途徑,多偏于上達一方面,于下學功夫,則言之頗少。曾國藩為篤實一路的人,處處腳踏實地,故其為學途徑,最合于下學之門。陽明之學學之不善,還會發(fā)生毛??;曾國藩的學問,則無論如何,都不會發(fā)生弊端。高明的人應該走這條路,遲鈍的人也應該走這條路,下學的功夫如此,上達的功夫亦不過如此。因為他對學問的見解,不與凡俗同,而自己又能身體力行地做出榜樣來,這便見得他的真學問。他說:
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弟兩字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弟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圣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虧于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而短于詩文,何不日日在孝弟兩字上用功?!肚Y》、《內(nèi)則》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道光廿三年六月六日致諸弟)
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于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nèi)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乎?……大學之條目有八,自我觀之,其致功之處,則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誠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yǎng)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弟書)
這是他對學問的見解,能把書中之事,處處體貼到身上去。照此處所引第一段,好像他所謂大學問,只在孝弟兩字??吹诙?,他解格物誠意,然后知我們隨時隨地,都應該在學問陶镕中。讀書固然是在做學問,即行止坐臥,亦即是在做學問。大概學問之事,原無定項,居家則將家中做到藹然有恩,秩然有序。居國家天下,則使人民各安其所,近悅遠來,推而至于為農(nóng)為圃,為工為商,各思慎其職而敬其事,便是在做學問??鬃釉唬骸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不違仁便是時時在做學問,朱子所謂“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都見得雖在造次顛沛之間,而為學不輟。不但如此,還要能在職業(yè)的本身與環(huán)境的本身,去尋求學問。如前所云,農(nóng)圃工商,就在農(nóng)圃工商中去求學識,求進益。處困窮的環(huán)境,不但能不怨不尤,并且能樂道不渝,處富貴的環(huán)境,不但能不驕不泰,并且能謙禮下人,如此一一做到了,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