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失去了靠山慈禧袁世凱為什么最終還是沒被殺?

        2016-11-30 14:21:0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慈禧太后去世后,新朝親貴和同情光緒皇帝的一眾臣僚非常嫉恨袁世凱,把驅(qū)袁作為當時第一要緊的事情。一場意在清除奕劻、袁世凱,鞏固監(jiān)國攝

        慈禧太后去世后,新朝親貴和同情光緒皇帝的一眾臣僚非常嫉恨袁世凱,把驅(qū)袁作為當時第一要緊的事情。一場意在清除奕劻、袁世凱,鞏固監(jiān)國攝政王地位,重新分配政治權(quán)力的斗爭悄然展開。

        驅(qū)袁被提上議事日程

        慈禧太后去世后,皇權(quán)的威嚴有所下降。在時任監(jiān)國攝政王的載灃看來,奕劻和袁世凱對政治權(quán)威和大清君權(quán)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眾多圖謀在新朝躋身高位的宗室親貴,如善耆、載澤等也視位高權(quán)重的慶親王奕劻為眼中釘、權(quán)柄煊赫的袁世凱為肉中刺,無不欲除之而后快。

        奕劻為人貪鄙,但因其在中樞歷練幾十年,又被加恩為世襲罔替的慶親王,在宗室中威望頗高,在朝臣中的分量奇重,不是小字輩親貴能輕易動得了的。

        袁世凱在年輕親貴看來不過是大清的奴仆,地位較之奕劻輕微得多。康有為、梁啟超稱袁世凱當年背棄光緒皇帝致使其被囚禁瀛臺,多年郁郁寡歡后英年早逝,也讓袁世凱的形象極為不堪。

        新朝親貴和同情光緒皇帝的一眾臣僚非常嫉恨袁世凱,把驅(qū)袁作為當時第一要緊的事情。一場意在清除奕劻、袁世凱,鞏固監(jiān)國攝政王地位,重新分配政治權(quán)力的斗爭悄然展開。

        率先發(fā)難的是御史趙啟霖、江春霖、趙炳麟等。趙啟霖曾經(jīng)因彈劾段芝貴獻妓女楊翠喜給載振,得罪了奕劻和袁世凱,被慈禧太后革職,后來得到社會聲援而獲復職。三位御史紛紛上奏折,參劾袁世凱。

        此時的袁世凱也因為一系列政策紛爭,給他人造成可乘之機。

        袁世凱自上任外務部尚書后,著意交好歐美,抵制日俄兩國對中國東北地區(qū)利權(quán)的侵占。他籌劃這些舉措時,既很少與朝中其他軍機大臣商議,又不向朝廷請示,這就難免觸了載灃的逆鱗。

        1908年12月10日,袁世凱將中美互派大使問題提交朝廷討論,在政府內(nèi)部引發(fā)激烈沖突。加上袁世凱錯判美國對日外交態(tài)度,與美德兩國達成中美德同盟的倡議破產(chǎn),引發(fā)朝臣的抨擊和日俄兩國駐華公使的責難,陷入政治困境,一時間進退維谷。

        1909年1月1日,袁世凱又因財政清理問題,觸怒時任度支部尚書的滿族親貴載澤。

        在財政清理問題上,袁世凱反對載澤集中財政權(quán)于度支部的主張,并聯(lián)合軍機大臣世續(xù)繞過載澤向載灃提出建議,主張給予各省督撫必要的財政權(quán)。

        袁世凱的主張和行為不僅引發(fā)親貴們的不滿,也加劇了載灃的厭惡。

        袁世凱得到消息,逃到天津

        1月2日,御史趙炳麟、給事中陳田上奏折彈劾袁世凱,稱其“機械變詐,善構(gòu)骨肉”,“包藏禍心,罔知大義”,“攬權(quán)獨工,冒進無等”,“久握軍符,恃兵而驕”,“入議官制,氣凌朝貴,動搖樞臣,頗有唐時藩鎮(zhèn)朱溫入朝之風”,政治攻擊不留余地。

        載灃從御史的奏折中找到借口,決定利用有利時機除掉袁世凱。這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要動袁世凱,除了要有殺伐決斷的魄力,還得要有過關斬將的本領。

        載灃剛剛擬好除袁上諭,稱其“跋扈不臣,萬難姑容”,準備奪去袁世凱的官職頭銜,將其看管起來以便處置,便不得不面對朝廷重臣和外國駐華公使的反對。久在中樞、領銜軍機首席的奕劻,老成持重的世續(xù),位高望隆的張之洞等朝廷重臣都不贊成除掉袁世凱。

        世續(xù)一面勸阻載灃,一面通風報信,使袁世凱聞風逃至天津鹽商何頤臣住處。張之洞聲稱兩宮大行,必須維持一個安定局面,袁世凱長期統(tǒng)領軍隊,朝臣中黨羽眾多,新朝需要穩(wěn)定才能應付艱難時局,不應再誅戮大臣增添是非。

        況且,袁世凱在1906年即已辭去所兼各差,將第一、三、五、六鎮(zhèn)新軍交給陸軍部。1907年,袁世凱又被明升暗降調(diào)離北洋軍,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梢哉f袁世凱大權(quán)已去,不會對朝廷構(gòu)成威脅,只要不逼迫過甚就不會挑頭反對。

        載灃

        袁世凱逃到天津后,時任英國駐華公使的朱爾典親自出面為袁世凱說情,并向袁世凱作出保證其生命安全的承諾。同時袁世凱具折上奏,以“足疾”為由不再參與軍機處和外務部事務。

        駐扎保定的北洋將領段祺瑞鼓動南苑兵丁鬧事,準備以平定“南苑兵變”為名進京,雖然事件很快被平息,卻震懾了朝廷。

        面對朝廷內(nèi)外的反對和北洋新軍的威脅,載灃猶疑不決,最終不得不借著袁世凱的“足疾”找臺階下。同日,載灃以宣統(tǒng)皇帝名義頒布上諭,稱袁世凱患有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著即開缺回籍養(yǎng)疴,以示朝廷體恤大臣的至意。

        袁世凱就這樣安全脫險,暫時遠離權(quán)力中樞。

        載灃欲將袁黨一網(wǎng)打盡

        袁世凱的去職,是雙方為保持時局穩(wěn)定而做的妥協(xié)。除袁派達到把袁世凱從中樞排除出去的目的,保袁派也實現(xiàn)保住袁世凱性命的初衷,雙方的較量自然而然進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對載灃來說,除了加強監(jiān)視在河南彰德洹上村伺機而動的袁世凱,便是逐漸剪除他在朝中的黨羽,收攏分散的權(quán)力。

        時任郵傳部尚書的陳璧和北洋系關系密切,第一個遭受抨擊。御史謝遠涵上奏折彈劾陳璧,稱其虛糜國帑并且徇私納賄。載灃大怒,召開軍機大臣會議,意圖先將陳璧革職,再嚴厲懲處,遭到幾位軍機大陳璧像臣的勸阻,不得不同意先行查辦。

        1月14日,載灃以宣統(tǒng)皇帝名義發(fā)布上諭,稱有人具奏陳璧虛糜國帑,著派大學士孫家鼐、那桐秉公查辦,據(jù)實具奏,不得隱晦。

        陳璧知道載灃不滿自己辦理陵工不利、大肆賣缺賣差,再加上與袁世凱關系親近,一旦查實落下證據(jù),后果不堪想象。于是伙同若干屬員篡改往來賬目以消除痕跡。孫家鼐、那桐等前去檢查郵傳部,找不到多少證據(jù),只得以鐵路局局務人員薪水過高的理由坐實“虛糜國帑”。

        2月6日,載灃只得據(jù)孫家鼐、那桐所奏,將陳璧交部議查處,兩日后將其革職。陳璧去職后,唐紹儀、嚴修、楊士琦、蔡乃煌、馮汝骙、朱家寶等袁世凱黨羽也遭受排擠。

        一時間風聲鶴唳,朝廷上下諸多袁黨都驚慌不安,不知道哪天就輪到自己頭上。面對政治傾軋,許多人紛紛設法自保,不甘心束手待斃。

        時任直隸總督的楊士驤表面上迅速地劃清界限,拒絕會見袁世凱以撇清關系,同時賄賂張翼,求他在醇親王府上下疏通求情。為了迎合大權(quán)在握的載灃,楊士驤率先在直隸清理財政,上奏折大談剔除中飽私囊的官吏,節(jié)省用度體恤民間疾苦,很是識時務。

        載灃將楊士驤作為典型,一面批示所奏均符合朝廷軫念民艱的本意,不愧為封疆大吏的領袖,一面在召見時大加褒獎,稱他辦事切實,以后應當更加勤奮,尤其加強實施憲政以繼續(xù)做各省的楷模。楊士驤不久因病去世,被追贈太子少保銜。

        徐世昌是袁世凱的密友和死黨,更為不安,只得以身體抱恙為由請求開缺。載灃本來想借機把徐世昌拿下,但又不是很有把握。在軍機大臣世續(xù)、鹿傳霖的勸說下,載灃暫時以東三省事情緊要為由回絕了徐世昌的請求,讓其繼續(xù)留在東三省總督的位子上。

        徐世昌在松了一口氣的同時仍感覺不安,于是再次上折請求內(nèi)調(diào),把自己放在載灃的眼皮底下,以示自己心中別無二主。恰好陳璧被載灃革職,郵傳部尚書的位子空了出來,徐世昌得以因禍得福,進入郵傳部。

        載灃非常滿意徐世昌的順服乖巧,先給了他郵傳部尚書的位子,后又加了協(xié)辦大學士的頭銜,更讓他進入軍機處,可謂是榮寵有加,大有視為心腹的架勢。

        抓了蝦兵蟹將,下一步自然是抓大魚,這條大魚就是一直以來被視為袁世凱后臺的奕劻,然而事情卻不那么簡單。

        御史江春霖等人推倒一眾袁黨后,火力大開,將炮口對準位高權(quán)重的奕劻。

        江春霖向載灃上密折稱袁世凱雖去,奕劻繼續(xù)留在中央,為禍還很大。御史趙炳麟也不甘人后,上奏折稱袁世凱雖然被罷免,但是他的黨眾內(nèi)有奕劻作為照應,外有直隸總督楊士驤接濟財源,萬一朝廷偶有疏虞,將被他們乘機要挾。主張將楊士驤從直隸總督上調(diào)離,斷絕袁世凱的經(jīng)濟來源。

        載灃召見趙炳麟時,趙炳麟建議宣布光緒皇帝誅殺袁世凱的手詔,明正其罪行,罷黜袁世凱以靖內(nèi)奸,并且任命張之洞為獨相,啟用岑春煊掌管禁衛(wèi)軍,同時任用康梁等立憲黨人為皇帝老師及攝政王顧問,實行立憲,收攏天下人心。

        載灃對趙炳麟的建議有所顧慮,未加采納。張之洞明確反對罷免奕劻,認為奕劻為人持重,應該加以信任,以安撫宗室。于是載灃只能作罷,另待時機。

        至此,一場以御史彈劾袁世凱開始,意在清除慶袁勢力的政治斗爭,終以袁世凱養(yǎng)疴離職,黨羽暫時離散,奕劻不動如山告結(jié)。

        驅(qū)袁的計劃草草收尾

        為什么奕劻能在數(shù)次政爭中巋然不動,而載灃意圖排除的圖謀只能草草收尾?

        奕劻作為宗室親王,久在中樞,位高權(quán)重,一定程度被視為清宗室的象征,一旦對其采取措施,難免宗室震動權(quán)臣不安。

        奕劻在朝廷歷練多年,而且是軍機大臣領班,外交事務參與頗多,外國人對其有相當?shù)睾酶小K男姓芰υ谧谑抑袩o人能夠望其項背。

        而且,奕劻經(jīng)過多年的政治經(jīng)營,黨徒甚多,樹大根深,不是一時半會能夠連根拔起,即使是慈禧太后在晚年有懲戒他的想法,也因為顧忌太多而放棄。載灃不得不兩害取其輕,繼續(xù)任用奕劻以抵制其他躍躍欲試的親貴和虎視眈眈的隆裕太后。

        袁世凱在官場經(jīng)營甚久,更親手編練了大清朝軍力最強的北洋六鎮(zhèn),黨羽遍及軍政商學各界,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等對其非常欣賞。寬厚有余魄力不足的載灃不得不投鼠忌器。

        內(nèi)有奕劻的阻撓,外有北洋六鎮(zhèn)近在臥榻之側(cè)的威脅和英美公使的警告,載灃縱有想法也只能徒喚奈何,坐視袁世凱優(yōu)哉游哉。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