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玄奘如此威風 并非西游記中窩囊的唐僧
沒有人委派,不必對人負責,完全是憑著自己的熱誠,憑著自己對真理的渴求,玄類開始了西游的征途。遇到艱難困苦時他沒有退縮。遇到榮華富貴時他沒有留戀,憑借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一代名僧的偉業(yè)。
一、不懼千難萬險實現(xiàn)目標
公元612年,玄奘十三歲、跟著哥哥,在洛陽的凈土寺出家為僧。616年。又跟著哥哥來到長安學習佛經(jīng)。當時的僧人也講究云游天下,哪里有名寺,哪里有高僧,就要上門去討教學習,以增長自己的佛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學問水平。玄奘在長安學了幾年之后,開始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切磋學問,走遍了西南地區(qū)的大小山川。通過多年的游歷實踐,他深感佛學的流派繁多,佛經(jīng)譯文也是錯誤百出,同一段文字,不同高僧的解釋往往互相矛盾,往往讓人越學越糊涂。于是,玄奘立下志向,要到西天佛教的發(fā)源地去求取真經(jīng)。因為,只有根據(jù)原著正確的翻譯,才能準確的體現(xiàn)佛法原意,才能有利于佛教在大唐境內(nèi)的傳播。所以,在627年,玄奘聯(lián)合了一些僧人共同給朝廷上書,請求允許西行求法,然而,沒能獲得批準。
既然公開出國不行,為了佛教的偉大事業(yè),玄奘決心偷渡。629年,他告別長安,踏上了西游取經(jīng)的征途。
出長安,經(jīng)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來到?jīng)鲋?今甘肅武威)境內(nèi)。由于唐初西北邊境經(jīng)常遭到突厥的威脅侵襲,所以朝廷嚴禁百姓私自出境。玄奘一面在這里設壇講經(jīng),一面了解情況,尋找機會。后來通過佛門同道慧威法師的幫助溜出涼州,混跡在商人的行列里,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爾后,只身一人出玉門關,穿過八百里沙漠,經(jīng)伊吾(今新疆哈密)來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
高昌國王是佛門弟子,這給玄奘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喜的是已經(jīng)偷渡成功,順利走出了唐朝的地盤,向著西天的目標近了一大步。但越向西行,越感到佛教影響的廣大,也更覺自己所負使命的艱巨。高昌王聽說玄奘是大唐來的高僧,十分敬重,請他講經(jīng),還懇切地邀請他在高昌留下來。玄奘當然不會在這個蕞爾小國就忘了志向,堅持要繼續(xù)西行。國王也開明大度,被玄奘的精神感動,給他準備豐厚的行裝,并派了二十五人,帶三十匹馬護送西行。更寫信給沿途二十四國的國王,請求他們對這位高僧給予特殊的關照。
在西行的途中,多少次九死一生,但他從未動搖過信念。
出玉門關后,進入一望無際的大沙漠。玄奘卻不小心打翻了裝水的皮袋。沒有水,如何穿過沙漠?他想折回去取水,可走了一段路后,想起自己出行前的誓言:不達目的地,決不后退。一咬牙,繼續(xù)向茫茫沙漠走去。就這樣,堅持了四夜五天,終于支持不住,倒在了沙漠上。也是蒼天不絕有心人,到了半夜,天邊起了涼風,并有濕潤的空氣飄來,把玄奘吹醒了。舔舔干裂的嘴唇,吸一口空中的水汽,玄奘振奮精神,繼續(xù)前行,終于找到了水源。
離開高昌后,玄奘一隊人馬經(jīng)過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到達了冰雪覆蓋的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這里山峰高聳,冰雪漫地,路徑崎嶇,跋涉艱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這樣記述凌山的景象:“山谷中到處都是積雪。即使在盛夏時節(jié),也是長年冰凍,路途中的艱難險阻,超乎人的想象,刺骨的寒風從早刮到晚,山上還常有雪崩發(fā)生,如果過路人大聲叫幾聲,就很有可能引發(fā)雪崩。”他們一行人緊抓著行囊,低著頭、彎著腰,冒著刺骨的寒風,默默地前行,生怕發(fā)出響聲,引起山谷的共鳴,引發(fā)雪崩。大雪中,幾個經(jīng)受不住嚴寒的隨從,被活活地凍死在高山上。玄獎看到這種情形,堅定地告訴自己:“為求佛法,我愿舍棄性命,不到西天,不管前方多么艱難,我也絕不后退,縱然也被凍死在這里,也絕不后悔?!痹谶@樣堅定信念的激勵下,一行人在山中走了七天,渴了抓把雪,餓了吃口干糧,困了就在冰上休息一會,終于走出了雪山。
不管如何的艱難。玄獎去西天取經(jīng)的信念從不曾動搖。就這樣,克服萬難,終于到達了天竺。
二、憑借自身功力獲得尊敬
印度是佛教的發(fā)源地,也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唐朝時,印度分為東、南、西、北、中五部,各部小國林立。玄奘到了印度之后,先是游覽了北印度的鍵馱邏國,這是佛教的發(fā)源地之一,都城有許多寺院、佛塔和佛像。玄奘在這里參觀研究了佛教建筑,拜謁了佛教勝跡。接著,玄奘又到達了迦濕彌羅國,這是佛教分支小乘教的發(fā)源地,有寺廟一百多所,僧徒五千多人,玄奘在這里住了很長一段時間,熟讀經(jīng)典,抄寫經(jīng)文,并不時向名法師請教。
就這樣,玄奘在印度游學十二年,足跡踏遍了印度五部,訪問佛教圣地,學習梵文,抄寫經(jīng)卷,向高僧請教。在不斷尋訪真理的過程中,自身的學術水平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最后,他定居在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跟寺中高僧戒賢法師學習大乘佛教的經(jīng)典。
摩揭陀國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有五十多座寺院,那爛陀寺是這里最大的寺院,也是印度最有影響的寺院之一。寺中住著四千多位佛學高僧,戒賢法師是高僧中的高僧,在這里主持講經(jīng)。寺中還藏有佛教所有的大、小乘經(jīng)典和天文、地理、醫(yī)藥、技藝等方面的書籍。玄奘在這里起早貪晚地鉆研佛學,專心致志地聽法師講經(jīng).虛懷若谷地向高僧請教學問。
由于那爛陀寺的特殊地位,自然也會招人嫉妒,引人不滿。一天,一個叫般若多的老僧,寫了一篇論文送到摩揭陀國的國王戒日王那里,公然向那爛陀寺的大乘教學說挑戰(zhàn)。戒日王命令那爛陀寺派出四名代表應戰(zhàn),戒賢挑選了四名水平最好的僧侶,其中一名就是玄奘。一場激烈的辯論戰(zhàn)開始了,其他三位僧侶不是臨場膽怯、發(fā)揮失常,就是水平不夠、讓人家?guī)拙湓捑婉g得說不出話來。只有玄奘口若懸河,舌如利劍,駁得對方張口結舌,無言以對,為那爛陀寺贏得了榮譽,也為他在印度佛教界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642年十二月,玄奘參加了由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倡議舉行的佛學經(jīng)典教義的辯論大會。這個辯論大會規(guī)??涨埃綍挠杏《仁藗€國家的國王和滿腹經(jīng)綸、善于雄辯的僧侶六千多人。玄奘被邀請擔任這個辯論大會的論主,也就是主講人。這是一個既要有理論水平、又要有組織能力的位置,既要讓大家暢所欲言,又要把握大會的主題,為弘揚佛法服務。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能駁倒玄奘的論點,玄奘的佛學造詣和聲譽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大會結束那天,按照當?shù)仫L俗,戒日王請玄奘坐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周,兩旁貴族護衛(wèi),圍觀的群眾歡呼雀躍,玄奘受到了印度人民最崇高的稱頌和尊敬。
三、西游東歸,贏取生前身后名
643年,辯論大會結束后,玄奘準備回國了。在印度已經(jīng)整整十三年了,他一刻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一刻都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既然求取經(jīng)典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自身也已學業(yè)有成,沒有理由再呆下去了。這樣一位高僧要走,信眾當然是舍不得的,印度人民再三挽留,戒日王也一再勸阻,鳴摩羅王甚至說如果玄奘留下,愿意替他建一百所寺院。無奈玄奘歸心已定,戒日王等人也就只好恭送他回國了。
動身那天,玄奘謝絕了戒日王和各位好友送他的金銀財物,只用大象、馬匹馱了他多年來搜集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經(jīng)和佛像、花種等物品。戒日王和鳩摩羅王親自送行,一直走了幾十里路,才依依告別。玄奘在回國途中,整整走了兩年。他回國時沒有走原來的路線,而是途經(jīng)阿富汗,帕米爾高原,經(jīng)疏勒、于闐、鄯善、敦煌、瓜州等地,回到了闊別十七年的故土。
645正月,玄奘回到長安。唐太宗已經(jīng)接到沿途的報告,知道了他的不平凡經(jīng)歷,為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太宗在朱雀橋邊給他開了一個隆重的歡迎會,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大批經(jīng)典、佛像、帳輿一一陳列出來,讓百姓參觀。
玄奘從青年時期開始西游取經(jīng),行程五萬里,游歷了大小一百一十多個國家,不管是在宗教史還是在世界旅游史上,都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回國后,玄奘立即著手組織各地高僧,開始了翻譯佛教經(jīng)典和著書立說的艱巨工作。為爭取時間,早日完成譯經(jīng)的任務,他夜以繼日的工作,經(jīng)常是三更天時才睡,到了五更就又起來了。經(jīng)過十九個年頭的勤奮努力,終于把佛經(jīng)全部翻譯完畢。其中他自己翻譯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總計一千三百多萬字的經(jīng)典,譯文精美,內(nèi)容完備,翻譯準確,不僅前無古人,更是后無來者,在佛教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