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中為國血戰(zhàn)的中國將領(lǐng)們?nèi)松蠼Y(jié)局
宋哲元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曾是馮玉祥手下的“五虎將”之一(其他四位是張之江、鹿鐘麟、鄭金聲、劉郁芬)。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宋哲元試圖通過在日本軍方面的人脈達到停戰(zhàn)。但是宋的第29軍抗日情緒高漲,宋哲元在抗戰(zhàn)與妥協(xié)中進行著思想斗爭。其間,蔣介石多次電示宋哲元切勿對日軍抱有任何幻想。宋哲元率29軍同日軍激戰(zhàn),失敗后,放棄北平、天津。因為曾在是否組織防御上猶豫不決,喪失北平、天津,宋哲元曾被國內(nèi)輿論激烈撻伐。
此后,宋哲元任國民革命軍第1集團軍總司令,繼續(xù)同日軍作戰(zhàn)。1938年春,他任第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不久染上肝病,于1940年3月辭職改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并回四川綿陽療養(yǎng)。后病情加重,1940年4月5日病逝于綿陽。國民政府追升其為一級上將。朱德和彭德懷聯(lián)名挽聯(lián):“一戰(zhàn)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厲,后起大有人在,可勿憂乎九泉?!笔Y介石為其贈送“天地正氣”挽幛,又送挽聯(lián):“砥柱峙中流,終仗威棱攝驕虜;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p>
秦德純(1893~1963)
“七七事變”發(fā)生時,秦德純?yōu)槿A北最主要的軍事負責人之一。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以走失一名士兵為借口要求進城檢查。秦當場指示:盧溝橋是中國領(lǐng)土,日軍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約,妨礙我國主權(quán)。日軍堅持進城檢查,否則將包圍該城。秦立即電告部隊“要嚴密戒備,準備應戰(zhàn)”。
抗戰(zhàn)勝利后,秦德純?nèi)螄啦看伍L、山東省主席、青島市市長;1949年遷居臺灣,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1946年,他和王冷齋作為證人到東京國際戰(zhàn)犯法庭參加了審判日本戰(zhàn)犯的工作,臨去日本前,蔣介石要求他,一定要證明,“七.七事變”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他和王冷齋不辱使命,為絞死土肥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1949年赴臺,1963年9月于臺北病逝。
佟麟閣(1892-1937)
佟麟閣曾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時,佟麟閣奉命負責守備南苑。7月20日,日軍進軍,同佟麟閣部開始交戰(zhàn)。佟麟閣部的兵力、火力和日軍差距較大。但是佟麟閣與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頑強抵抗。
1937年7月28日,佟麟閣奉命向永定門方向轉(zhuǎn)移,途中遭日軍包圍。佟麟閣在組織部隊突圍時,被機槍射中腿部;接著頭部又受重傷,流血過多而戰(zhàn)死。
馮治安(1896—1954)
馮治安入伍投身馮玉祥麾下。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七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等職。1937年,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師長的馮治安,毅然指揮其第三十七師,與侵略軍展開英勇戰(zhàn)斗。
八年抗戰(zhàn),馮治安大部時間在鄂西北與日寇周旋,艱難拼殺,官階升到33集團軍總司令??箲?zhàn)勝利后,蔣介石發(fā)動內(nèi)戰(zhàn),馮治安奉調(diào)徐州,任第三綏靖區(qū)長官。1948年底淮海戰(zhàn)役剛打響,馮治安最親密的助手、多年的拜把兄弟、后來成為秘密共產(chǎn)黨員的何基灃,會同張克俠,策動起義成功,拉走了大部人馬,馮治安一下成了光桿司令,遭到蔣介石的痛斥和國民黨將領(lǐng)們的責罵。后來他隨蔣去臺,郁郁茍活,于1954年突患腦溢血病逝。
張自忠(1891年-1940年)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張自忠與宋哲元均認為日本還不至于對中國發(fā)動全面戰(zhàn)爭,而隨著日軍發(fā)動攻擊,第29軍軍部被日軍攻破,佟麟閣副軍長與趙登禹師長殉國。宋哲元決定將第二十九軍撤到保定,將冀察政務委員會與北平市長都交由張自忠代理,以掩護第二十九軍撤退。張自忠曾一度成為眾矢之的,全國各大報刊紛紛發(fā)表痛斥張自忠的文章,待二十九軍撤出平津之后,張自忠也逃離北平。
1940年5月,日軍集結(jié)30萬大軍發(fā)動棗宜會戰(zhàn)。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lǐng)出戰(zhàn)。15日,張自忠率領(lǐng)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激戰(zhàn)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fā)動9次沖鋒。張自忠部傷亡慘重。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zhàn),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zhàn)。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shù)百官兵,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zhàn)死。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趙登禹(1898年-1937年)
七七事變爆發(fā),趙登禹為南苑指揮官,與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指揮南苑軍力。
1937年7月28日拂曉,日軍進攻宛平城、衙門口、八寶山、北苑的中國軍隊。趙登禹率部與日軍展開肉搏戰(zhàn)。當天,趙登禹和副軍長佟麟閣接到宋哲元的命令,要求他們放棄南苑,率部撤往北平方向。但是,日軍起先獲得漢奸出賣的第29軍作戰(zhàn)計劃,遂搶先埋伏。當趙登禹乘轎車指揮部隊向大紅門方向撤退途中,遭日軍襲擊。趙登禹當場陣亡,年僅39歲。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確任趙登禹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趙登禹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劉汝明(1895-1975)
曾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1937年“七七”事變后平津失守,察哈爾位置突出,三面受敵。隨后宋哲元接到報告,約千余日軍正由古北口向南口與北平間的沙河急進,似有截斷平綏鐵路的企圖。宋哲元當即命劉汝明速返張家口,準備作戰(zhàn)。下午5時劉汝明的火車過沙河站后約十分鐘,日軍就趕到沙河,強行拆除路軌500公尺,日軍這一行動顯然是阻止劉汝明回張家口,但他們晚了一步。在張家口戰(zhàn)役中,援軍傅作義、湯恩伯、高桂滋配合劉汝明部,經(jīng)過十天的抵抗后敗退。1938年3月20日臺兒莊會戰(zhàn)時,劉汝明奉李宗仁令開往徐州一帶。在瓦子口處,劉汝明率領(lǐng)六十八軍猛擊敵人,敵人猝受打擊,驚慌回竄。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劉汝明出任第四綏靖區(qū)司令官。1948年,被任命為第八兵團司令官,參加徐蚌會戰(zhàn)。1949年,共產(chǎn)黨軍隊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時,劉汝明率部從安徽貴池撤至福建漳州。1949年8月,奉蔣介石之命,駐漳州的劉汝明率部接防廈門。共產(chǎn)黨軍于1949年10月17日攻占廈門時,劉汝明即率部乘船撤往臺灣。臺北《中央日報》發(fā)文責備廈門守軍執(zhí)行上級命令不力,矛頭直指劉汝明。劉汝明從此一蹶不振。1975年4月28日,劉汝明在臺灣病逝。
石友三(1891年—1940年)
馮玉祥手下“十三太?!敝唬讶簧性群笸犊狂T玉祥、閻錫山、蔣介石、汪精衛(wèi)、張學良和日本,而又先后背叛之,故有“倒戈將軍”的稱號。又因喜歡采用活埋等殘酷的刑罰,故人稱“石閻王”。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石友三參加抗戰(zhàn)。為保存實力,遂與共產(chǎn)黨合作。1938年2月,出任第69軍軍長。同年5月,任第10軍團軍團長。12月,任冀察戰(zhàn)區(qū)副司令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此后,石友三的反共姿態(tài)鮮明,對八路軍不斷進攻。其后,日本方面誘以河北省省長等職位,石友三便策劃投降日本。
1940年12月1日,遵照蔣介石的秘令,石友三手下的新8軍軍長高樹勛在濮陽對石友三發(fā)動兵變,逮捕了石友三。當天即將石友三處決。
吉星文(1908年-1958)
在七七事變中,正是他下令:“堅守陣地,堅決回擊,堅持抗戰(zhàn)到底”,從而打響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第一槍。他是堅守宛平的駐軍團長,努力保衛(wèi)盧溝橋,鼓舞戰(zhàn)士士氣,組織敢死隊。敢死隊熟悉地形,神出鬼沒,在20分鐘內(nèi),將幾十名日本兵全部消滅,一舉奪下被日軍占領(lǐng)的橋頭堡。吉星文英勇保衛(wèi)中華民族的尊嚴,身先士卒,浴血奮戰(zhàn),在抗戰(zhàn)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49年吉星文赴臺,1955年任澎湖防衛(wèi)副司令,1958年晉升中將,任金門防衛(wèi)副司令。1958年8月23日,在金門炮戰(zhàn)中被解放軍炮火擊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