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操大軍麾下將領(lǐng)們的“帶頭大哥”是誰?
曹操麾下戰(zhàn)將如云,誰是“帶頭大哥”呢?論資歷和地位,應(yīng)是“獨眼將”夏侯惇。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縣人,為西漢太仆夏侯嬰之后。在曹營諸將中,他出道最早?!疤娉跗?,惇常為裨將,從征伐。(《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未標注者同)”裨將者,副將也。曹操與袁紹等起兵討伐董卓,“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諧揚州募兵”(《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說明當時他在曹營是“老二”。從某種程度上講,先期的夏侯惇之于曹操,一度曾像關(guān)羽之于劉備。曹操早期大凡分兵,多由夏侯惇統(tǒng)領(lǐng)其一。比如,漢獻帝初平元年,“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別屯白馬”,即由夏侯惇獨領(lǐng)一支軍隊駐扎在白馬縣;“太祖征陶謙,留惇守濮陽”,坐鎮(zhèn)曹營的關(guān)鍵據(jù)點。
早期的夏侯惇曾惡戰(zhàn)頻頻,他是史書唯一述及可能與呂布拚殺的曹營將軍?!度龂萘x》十二回所描述的濮陽城下,許褚、典韋等六將齊攻呂布的場景實乃杜撰。而據(jù)《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所載,“張邈叛迎呂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軍往返,適與布會,交戰(zhàn)。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眳尾家酝藶檫M,使夏侯惇既丟城池又失軍需,但夏侯惇之勇卻不容否認。只可惜不久,他“為流矢所中,傷左目”。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十八回作了生動刻畫:“卻說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zhàn)。高順迎敵。兩馬相交,戰(zhàn)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舍,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于口內(nèi)啖之,仍復(fù)挺槍縱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槍搠透面門,死于馬下。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夏侯惇既殺曹性,縱馬便回?!边@一幕當然是小說情景的,但夏侯惇失去左眼卻千真萬確?!段郝浴吩唬骸皶r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每照鏡恚怒,輒撲鏡于地。”或許因為夏侯惇少了一目,從此一般不再沖鋒陷陣,較多押后以穩(wěn)陣腳。一次例外是在博望坡,他不聽李典勸阻,率軍追擊劉備,“果入賊伏里,戰(zhàn)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三國志·魏書十二·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因此,夏侯惇的戰(zhàn)功不算輝煌。
夏侯惇雖然立功不多,官位卻在曹營無可匹敵。曹操為兗州牧?xí)r,夏侯惇為折沖校尉,領(lǐng)東郡太守;征討呂布后,兼任陳留、濟陰太守,加授建武將軍,封爵高安鄉(xiāng)侯;曹操平定河北后不久,升任伏波將軍,兼任河南尹,并特別允許他“便宜從事,不拘科制”;建安二十四年,“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延康元年,“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將軍,數(shù)月薨?!薄度龂尽の簳の牡奂o》還專門記載:“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倍诓茇Ъ赐跷坏耐瑫r,曹營幾位最重要將軍的被封職位為:曹仁任車騎將軍,曹洪任衛(wèi)將軍,張遼為前將軍,張郃為左將軍,徐晃為右將軍。作為大將軍的夏侯惇顯然職位最高。
曹操用人可謂不拘一格,但骨子里還是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概念。夏侯惇是他的同族兄弟,所以格外信任。當年曹操麾下如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于禁“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后拒(《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但這些驍將每每出征,通常由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與曹操有血親關(guān)系的人統(tǒng)率。以夏侯淵為例,建安十四年,“行征西將軍,督徐晃擊太原賊,攻下二十余屯”;建安十九年,“使張郃督步騎五千在前,從陳倉狹道入,淵自督糧于后”;建安二十一年,“以淵行都護將軍,督張郃、徐晃等平巴郡”。曹真只是曹操同族兄弟的兒子,資歷雖淺,卻在夏侯淵死后“為征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于陽平”。黃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但在宗族子弟中,夏侯惇又是龍頭。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孫權(quán)返回,“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所率的便有曹仁、張遼兩員大將。而《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中,夏侯惇則排第一位。在列傳中的位次,除曹操和魏國諸帝及后妃外,僅排董卓、袁紹、袁術(shù)、劉表、呂布、臧洪、公孫瓚、陶謙、張楊、公孫度、張燕、張繡、張魯?shù)扰c曹操爭奪天下的豪強之后。
事實上,從夏侯惇的封邑也可見一斑?!敖ò彩?,錄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戶,并前二千五百戶。”而及至建安二十一年,夏侯惇的族弟夏侯淵方“增封三百戶,并前八百戶”。從其他諸將的情況看,曾在曹丕即位后普遍獲得封賞,其中,曹仁“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戶”;曹洪“益邑千戶,并前二千一百戶”;張遼“增邑千戶,并前二千六百戶”。相對于建安十二年,時間已過去了十多年。很顯然,諸將的封邑在當時絕難與夏侯惇相提并論。
最有說服力的還是曹操的姿態(tài)。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留夏侯惇統(tǒng)軍在居巢防衛(wèi)孫權(quán),竟賜給樂師藝人,令曰:“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摩陂駐軍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nèi),諸將莫得比也。”邀人同乘一輛車,這是曹操體現(xiàn)親近和尊重的一種形式。在諸武將中,史載惟有夏侯惇、張遼獲此殊榮。張遼隨曹操討伐袁譚,另率軍攻取海濱地區(qū),攻破遼東叛軍柳毅等人。回到鄴城時,“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以遼為蕩寇將軍(《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而夏侯惇則經(jīng)常被招同車。尤其是他可以自由出入夏侯惇操臥室,所受親近、看重程度確非其他將領(lǐng)可比。更耐人尋味的是《魏書》的一段記載:“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qū)區(qū)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曹操在封諸將魏的官號時,卻認為與夏侯惇同為漢官,大家是友臣,恐怕他獲封魏官屈就了。
夏侯惇去世后,曹丕“素服幸鄴東城門發(fā)哀(《魏書》)”,謚夏侯惇為忠侯。兒子夏侯充承襲了爵位。魏文帝緬懷他的功績,想讓他的子孫全部封侯,分出了夏侯惇的封邑一千戶,“賜惇七子二孫爵皆關(guān)內(nèi)侯”。魏青龍元年,夏侯惇、曹仁等還受到曹睿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諸多依據(jù)表明,夏侯惇無容置疑是曹操麾下諸將的“帶頭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