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簡介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玄奘生平
(602-664年)原名陳袆,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通稱三藏法師,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游,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jīng)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游親身經(jīng)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chǎn)、習俗等。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佛經(jīng)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jīng),并窮一生譯經(jīng)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于法相之說各異,遂產(chǎn)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要典《瑜伽師地論》作為依據(jù),發(fā)揚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理論。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隋大業(yè)八年(612年),玄奘時年13歲,于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隋大業(yè)十二年(616年),玄奘隨其兄長赴長安居留,后入漢川,北至益州,適逢空、景二法師,從之受學。繼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學習。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jīng)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