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嬰簡介 西漢武帝時丞相魏其侯竇嬰生平
漢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員和竇姓諸人沒有誰像竇嬰那樣賢能的了,于是就召見竇嬰。竇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借口有病,不能勝任。竇太后至此也感到慚愧。于是皇上就說:“天下正有急難,你怎么可以推辭呢?”于是便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這時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都退職閑居在家,竇嬰就向皇上推薦起用他們。皇上所賞賜給的黃金,都擺列在走廊穿堂里,屬下的小軍官經(jīng)過時,就讓他們酌量取用,皇帝賞賜的黃金一點兒也沒有拿回家。竇嬰駐守滎陽時,監(jiān)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這時那些游士賓客都爭相歸附魏其侯。漢景帝時每次朝廷討論軍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
竇嬰:(?-前131)西漢大臣。字王孫。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認為大將軍,守滎陽,監(jiān)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shù),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xué)說,為竇太后貶斥。后因罪被殺(一說病死)。
看漢武大帝,所以會注意到竇嬰,看了漢書和史記,漢書怎么都是照抄史記的,幾乎連細節(jié)都沒有新的增補。
竇嬰是個很有義氣的人,寫他的事跡有三件都是說他因為義氣而損傷自己的利益的,首先是在漢景帝要傳位給梁王的時候,是他站出來反對,堅持原則,雖然這件事維護了漢天子的利益,維護了世界和平,但因為得罪了太后,并沒有得到賞賜,反而被開除了戶口,取消了他的打工資格。
第二次他站出來為他的學(xué)生劉榮說話,但得罪了漢景帝,被認為很難和新太子一條心,本來有希望提升為丞相的,因為這件事,而被認為是不夠持重,——竇太后這次站在了竇嬰的一邊,認為他有當丞相的才能,而皇帝說:難道我會吝嗇一個丞相的職位給竇嬰么,是因為他不夠莊重,其實這樣的解釋很有問題,因為竇嬰是前任的太子太傅,皇帝怎么會選擇一個不夠持重的人作為太子太傅呢?
第三次是為了灌夫——這個名字聽起來真像個園丁,——灌夫得罪了丞相田蚡,田蚡要殺掉灌夫,因為是朋友竇嬰第三次出頭,也是他最后一次出頭,結(jié)果是被糊里糊涂的棄市。
竇嬰會打仗,喜歡儒學(xué),非??犊?,不很嬌嗔放肆,經(jīng)常能夠講出大道理,但輪到實際問題他總是站錯了隊,即是他明白自己是在以弱敵強也會經(jīng)不住道德底線的摧殘而去與強權(quán)抗爭。
這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人物,不成熟的政治家。
崔鵬子說:不怕辦錯事,就怕站錯隊。
魏其侯之領(lǐng)地原為瑯玡郡的魏其縣,但因封侯的關(guān)系,魏其縣改為魏其國,竇嬰不稱魏其縣侯;武安侯之領(lǐng)地原為魏郡之武安縣,亦以封侯之關(guān)系,武安縣改為武安國,田蚡不稱武安縣侯。
竇嬰之死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shù)代皇帝,開天辟地,建功立業(yè),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并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jié)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jīng)權(quán)傾朝野,最后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jié)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于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后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制造這個冤案的背后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騎衛(wèi)押灌夫置警署(“傳舍”),召長史(掌事)曰:“今日召親室飲宴,乃奉王太后詔。灌夫罵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論罪,當斬首棄市。灌夫被系于獄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陰事”。?
竇嬰乃以金使賓客請托于廷尉,惟諸吏皆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竇嬰決志救灌夫。其夫人勸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忤,豈可救邪?”竇嬰曰:“侯位自我掙得,即自我丟之,無足恨悔!我絕不令灌夫獨死,而我獨生”。遂轉(zhuǎn)移家人、變散家產(chǎn),然后潛身出家上書皇帝。?
武帝見書召人,竇嬰哭訴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誣罪之。上然之,賜竇嬰食。曰:“雙方都是親戚,其是非可至太后朝宮(東朝廷)申辯之。”?
至王太后宮前,武帝主持,雙方陳詞。竇嬰先為灌夫辯護。田蚡則大毀灌夫平素橫行不法事,目無君后大逆無道。竇嬰辯不過,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露田蚡與淮南王交往受金謀變之陰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當今天下太平,作為肺腑之臣,所好非權(quán)力,只好音樂、狗馬、田宅、倡優(yōu)巧匠之屬。而竇嬰、灌夫則招聚天下勇士、豪強,日夜講論政局,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即俯畫于地,睥睨東西兩宮之間,希圖天下有變,而欲以廢立大功。臣乃不知竇嬰究欲何為!”?
于是武帝問在座大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灌夫舊有軍功,若非有大罪,僅爭杯酒不足誅也。但丞相言灌夫通奸猾,侵小民,家資億萬,橫行潁川,凌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于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斷之???
內(nèi)史鄭當時欲暗護竇嬰,見勢不敢堅持。其余大臣皆不敢發(fā)言。武帝乃怒斥鄭當時曰:“公平日數(shù)言竇、田長短,今日到朝廷公論其是非,局促竟如新駕轅之小馬駒!我要一并斬滅汝屬!”遂罷朝。?
帝入東宮請食并匯報于太后。太后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后,皆魚肉之矣!難道皇帝是無態(tài)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辯論竟無結(jié)果!若在你身后,大臣還有可信者乎?”?
武帝謝罪曰:“因雙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之事耳?!庇谑钦倮芍辛钍?,分別議雙方廷辯事。(郎中令,主禁軍也。)?
田蚡退朝出,候韓安國于宮門,召其同車,怒責(zé)曰:“竇嬰已是老禿翁,何為懼之,首鼠兩端?”安國曰:“今人毀君,君亦毀人,如賈豎婦女爭罵,何其無大體也?”田蚡謝曰:“爭時慌急,不計所言。”安國任御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國曾為梁王相,為梁王事聯(lián)絡(luò)長公主,以有能力曾為竇太后及竇氏長公主所倚重。故其臨事,兩面討好。?
于是武帝命御史,以竇嬰當廷所言不實,欺謾君上罪,下獄。竇嬰再求見皇帝,皇帝不見。在景帝臨終時,曾有遺詔賜竇嬰,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乃使子侄通過陳皇后上書言之,皇帝再召見。?
武帝乃命調(diào)閱尚書大行(秘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于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于渭城(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