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明”?自居佛教的“明王”
如果出一道題給你,請報出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國號,大概最先躍進腦海里的會是自認為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可你知道嗎,當你在隨意地數(shù)出這些朝代的時候,已經(jīng)有欠準確了。元、明、清并非是這三個朝代的國號,正確的說法應是大元、大明、大清。
關(guān)于國號,還有無數(shù)的奧秘等待揭曉?!叭A夏”兒女的說法與“夏”朝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外國人習慣稱中國為“唐”,這里的唐和唐朝又有什么淵源?生活在十朝都會的南京,我們也很關(guān)心那些曾經(jīng)定都南京的國號承載著怎樣的歷史……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壇》,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胡阿祥正在講述國號的奧秘,今天,我們邀請胡阿祥教授為現(xiàn)代快報讀者“加課”,提前聊聊與中國歷史關(guān)系最為緊密和在南京定都的那些國號。
一般人認為朝代就等同于國家的國號。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正確。朝代是指建立這個國號的帝王家族的統(tǒng)治時代,國號是指這個帝王家族統(tǒng)治時代的國家稱號。
以一首流傳久遠的《朝代歌》為例: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這其中,很多都不是國號。有些是統(tǒng)稱,比如春秋、戰(zhàn)國、南北朝、五代,它們是一段時間內(nèi)一批國家的統(tǒng)稱,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國號。
有些則是習稱。像西周、東周,因為它們的都城分別在今天的西安、洛陽,一在西、一在東,所以稱為西周、東周,其實這是一個連續(xù)的朝代,國號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國號。
另一些是合稱。像兩漢,指的是西漢與東漢,或者前漢與后漢,而兩晉,指的是西晉與東晉,這西、東、前、后四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國號本來就叫漢、晉。
還有一些是簡稱。像元、明、清,其實應該是大元、大明、大清國號的簡稱。這種稱“大”的國號,從大元開始。
對國號,我們還有一些誤稱。像我們常說的三國,一般人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魏、蜀、吳。其實這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是魏、漢、吳。劉備建立的國家,國號是漢,不是蜀,蜀是他人對劉備以及劉禪政權(quán)的貶稱。不僅如此,數(shù)起統(tǒng)一王朝的國號,通常來說我們還會漏掉幾個國號。比如王莽的新朝、武曌的周朝。
朱元璋看來國號還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我們不僅叫錯了一些國號,還漏掉了一些國號。
在叫得出的這些國號中,你有沒有想過它們是怎么產(chǎn)生的,這些字代表什么意思?統(tǒng)治者既然選用這些字作為國號,就意味著它本身帶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周是種禾養(yǎng)口、晉是前進上升、明是日月光明,至于大清,則是皇太極從金改過來的,同時他還改女真為滿洲,如此一來,清、滿洲三個字都帶水,寓含著水克火、大清滅大明的吉祥兆頭。
看到了吧,國號中隱藏著如此多復雜曲折、委婉奧妙的深意。
以夏為國號的這個國家,在歷史上僅存在了四百多年,然而,三千多年前的夏朝,直到今天仍沒有遠離我們,“華夏”更是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在中國歷史紀年中,第一個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約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大禹的兒子啟是夏的開國之君。西漢的司馬遷最早在《史記·夏本紀》中,對夏朝進行系統(tǒng)記載,然而司馬遷距離夏朝也有近兩千年了,他對夏朝的記述尚有許多說不清的地方,我們又如何說清“夏”為何為“夏”呢?
胡阿祥指出,要搞清“夏”的來歷,就得明白“夏”最原始的含義。甲骨文中的“夏”,其實是蟬的形象。“夏”為何會化身為蟬呢?
原來,蟬是夏天極為常見的昆蟲,《禮記·月令》中說“仲夏之月……蟬始鳴”。甲骨文中的四季,大多以一種物質(zhì)來代表?!按骸笔遣莩跎臉幼?,“秋”是禾稼成的樣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樣子?!跋摹币餐瑯樱凹傧s為夏”,就是用蟬的形象來代表夏天。
同時,在古人看來,蟬又象征著生命的延續(xù)不斷、復活永生,這從考古中出土的玉蟬就可看出。當時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蟬——蛹這種周而復始、不斷循環(huán)的現(xiàn)象,他們認為即象征著生命的周而復始。原來這才是“夏”國號出現(xiàn)的意義所在。
那么,“夏”為何又會和“華夏”組合在一起,逐漸成為漢民族乃至中國的代稱呢?
原因是,商滅夏,周又滅商,周人打的正是“反商復夏”的旗號。原來,商是由東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夏與周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國家,而且據(jù)說周人的祖先曾經(jīng)擔任過夏朝的農(nóng)官,所以周打著夏的旗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周人“反商復夏”成功后,周朝自稱為繼夏,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也就稱為諸夏了。
后來諸夏國家又稱為華夏。“華”與“花”互通假借,木本植物開的花叫“華”,草本植物開的花叫“花”。引申到文化上,華指燦爛的文化,華夏名號,也就顯示了文化的傳統(tǒng)正宗、超凡脫俗。
到了春秋時期,屬于華夏集團的諸侯國,有著“尊王攘夷”的共同政治取向。尊王,就是奉周天子為主;攘夷,就是排斥蠻、夷、戎、狄。這樣,華夏名號又帶上了民族的色彩乃至成為民族的名稱。
華夏民族,就是區(qū)別于蠻夷戎狄的、如同花一樣美麗的夏人。
如此說來,“華夏”這個說法,追根溯源,竟是植物之花、動物之蟬的組合,寓意高雅、優(yōu)秀、美好的民族。
漢
劉邦鐘愛的國號“漢”
有盛大偉大的意思
對于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來說,“漢”無疑是最鮮明的記憶與最顯眼的符號,“漢族”“漢語”“漢字”……其實,這一切皆源自漢國號。
其實,“漢”對于劉邦來說,最初是個屈辱的稱謂。按照當初楚懷王與項羽、劉邦等人的約定,“先入關(guān)破秦者王其地”,劉邦應該被封為關(guān)中王,然而作為諸侯統(tǒng)帥的項羽卻違背了約定,改封劉邦為漢王。本來劉邦對“漢”是耿耿于懷,為何又一改初衷呢?
這其實源于蕭何的一番話,蕭何對劉邦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漢”既指天河,又稱天漢,提到漢,就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天,因此若以“漢”作為王國之號,也就和“天”聯(lián)系起來了。
胡阿祥還告訴記者,“漢”本身就是個美好的字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漢,漾也”,“漢”的上源稱“漾”。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漾言其微,漢言其盛”,即發(fā)源時的“漢”,因為水流弱小,所以擬聲為“漾”,微波蕩漾的漾,等到水流盛大了,才又擬聲為“漢”,這樣,“漢言其盛”,“漢”也因此有了盛大、偉大一類的美義。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地區(qū)許多民族的語言中,表示“偉大”“盛大”意思的詞,都發(fā)音為“han”。如大“韓”民國、成吉思“汗”,都表示“偉大”“盛大”的意思。再從字形上看,“漢”的古體也就是戰(zhàn)國時的寫法,左為“氵”,右上為“或”,右下為“大”,這樣,古體的“漢”字由“氵”(水)、“大”、“或”(國)組成,同樣帶有明顯的美義。漢國號此后,又被其他許多建國者所沿襲使用。因為漢朝時間超過了400年,且疆域遼闊,國勢強大,對周邊各國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所以域外往往稱漢朝及漢朝以后的中國為漢。魏晉以后,漢更是取代了傳統(tǒng)的諸夏、華夏族稱,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