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歌:壯族的“歌節(jié)”“歌圩”是怎樣形成的
壯族人愛唱歌,不僅平時唱,家里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jié)”。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但在春節(jié)、四月八、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時甚至在趕集的路上也形成臨時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nèi)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傳授生產(chǎn)、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chǎn)歌、季節(jié)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歌節(jié),俗稱“歌圩”。所謂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會。節(jié)日期間,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女孩子三五成群,男青年四六結(jié)隊,他們相互對唱,一唱一答,從白天唱到晚上,從晚上唱到天明,有時幾天幾夜,歌聲不絕。
歌圩的來歷,據(jù)傳說古時候有一年大旱,田中的禾苗都快枯死了,人們?nèi)f分焦急,便聚集在一起敲鑼打岐,唱歌求神,求天下雨。不幾天,天果然下起雨來,這一年,人們獲得了大豐收,于是便認為唱歌可以樂神,可以免除天災(zāi)人禍,所以遇到災(zāi)難時,便聚集在一起唱歌,這種儀式慢慢地就發(fā)展成歌圩。每當歌圩之期,善于唱歌的青年男女,除唱歌樂神之外,自然地唱及相互之間的愛慕之情。就像一首山歌中唱的,“天旱廟中去求神,你盼雨來我盼晴(情)”,這樣一來,歌圩又漸漸變作以歌唱愛情為主了。
按傳統(tǒng)習慣,歌圩要舉行3天,三月初三是歌圩的始日,這一天家家都要吃用三月花、楓樹葉等植物染成的五顏六色的飯。據(jù)說這是吉利的象征,吃了它可以使人像樹本花草一樣興旺發(fā)達,健康長春,到了中午12點,舉行歌圩開臺式。在歌圩中,一對對青年人,無論對方是怎樣素不相識,各處異地,只要是怠中人,唱上一支“引路歌”,立時就會在山坡上、溪水旁展開一場對歌的持久戰(zhàn)。
高高棉山一朵花,
香過福龍到宜山,
有心想把花來來,
爬山涉水不怕難。
歌的閘門打開后,整個棉山沉浸在歌的迷戀之中,無論你走到那里,都可見一對時青年男女用心對歌在比聰明、智慧,因為對歌中一旦被對方唱倒,那是十分丟人的事情。三月初四,是歌圩的高潮。男女青年通過唱盤歌,來盤問身世,最終達到互相了解和表示真正的愛情。剩下的最后一天,定情的一對對互贈禮物,唱起“送別歌”,等到明年歌圩再相會。三天歌圩,唱三天情歌,由此可見,情歌是壯歌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壯族情歌非常優(yōu)美動聽,常采用比喻、暗示、影射、襯托和雙關(guān)語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他們唱花歌、育花歌、果歌、烏歌、蝴蝶歌等,用歌唱蟲魚鳥魯、贊頌草木山川、描繪各種花卉和星星月亮來表達彼此愛慕之心,互相傾吐友情,共同培植愛情之花。往往經(jīng)過“初遇歌”、“試探歌”、“對問歌”、“初戀歌”、“深交歌”,最后“定情歌”,定情后要山盟海誓。唱完了山盟海誓,就要分手了,于是雙方約定下一次相會的時間和地點,同時還要再三囑咐對方分手后要恪守信誓。唱完了“約會和囑咐”,就真的要分手了,雙方依依借別,難舍難分,唱起“送別歌”。
歌圩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歷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過公開聚唱來選擇婚配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們便盛裝艷服,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場,通過歌唱顯示才能,披露心聲,交流思想,找尋自己的意中人。
歌圩上,對唱是主要的活動方式。對唱是一對一對進行的,當一對男女青年對唱的時候,雙方的朋友都圍在身旁相助,甚至還有歌師在旁出謀劃策。對唱的程序是非常復雜而嚴格的。一般來說,從初交到初步確定戀愛關(guān)系,要經(jīng)過下列對唱階段:引歌、初會歌、大話歌、初問歌、盤歌、贊美歌、追求歌、初戀歌、結(jié)交歌、定情歌、贈禮歌、囑別歌,等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相對獨立,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聯(lián)。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歌都很長,很豐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幾天幾夜。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shù)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xiàn)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nèi)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jié)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