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白族服飾是充滿“風(fēng)花雪月”的色彩
白族挑花工藝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圍腰頭的帶子。帶端呈扁矛形,帶面由寬而窄,與腰頭加接處最窄。中老年婦女常用黑、藍(lán)色布料,少數(shù)用彩綢,較長且寬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藍(lán)色,一般用布料較短且窄。均用挑花裝飾,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年輕人的飄帶挑花圖豐富,有花卉、飛禽等上百種。圖案千變?nèi)f化,帶端部位皆挑繡蝴蝶。
白族金屬工藝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區(qū)。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僅大理就有“三寶”、“三元”、“恒豐”、“福美”等鋪號十六家,能打制周圍白、漢、彝、苗等民族婦女、兒童佩帶的金銀首飾。有扭絲鐲、扁桃鐲、剪鏈、八仙、帽花、戒指、耳環(huán)、三須、五須、針筒、耳勺、牙簽、冠針、圍腰牌、蝴蝶、龍鳳等數(shù)十種。
白族姑娘出嫁時(shí)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zhì)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zhì)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征;還有各種戒指、耳環(huán)、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F(xiàn)金、銀、玉器首飾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名貴手表。
服飾工藝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劍川、鶴慶、云龍等地區(qū)。男女幼童頭飾。以魚尾帽為母體,演變出虎頭帽、貓頭帽、獅子頭帽、兔子頭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種形式。均以彩繡裝飾。常用圖案有梅花、菊花等。帽兩端綴以圓形銀飾,正前上方飾琥珀、瑪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種造型的銀飾品。有的在頭頂兩側(cè)裝彈簧繡球,在帽尾綴銀鈴。
白族頭飾工藝品。方形。女用。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云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qū)。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挑花頭巾。藍(lán)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艷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斷簡化。藍(lán)底白線挑花這一反彩線挑花的色調(diào),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繡頭巾。流行于洱源西山、喬后等山區(qū)。以天藍(lán)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彩線挑花,中間繡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扎染頭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區(qū)。用白布以靛藍(lán)扎染。樸素、明快。
多層頭巾。流行于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單的藍(lán)底挑花外,多用頭巾包扎造型與層數(shù)區(qū)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huán)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余層。無論層數(shù)多寡,最上邊一層定為藍(lán)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shù)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男子頭飾簡單。云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云龍等地,都用藍(lán)、黑色頭。古時(shí)曾用八角巾作頭飾。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婦女頭飾復(fù)雜,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
大理、洱源等地婦女頭飾、發(fā)型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為飾,少女以花頭巾、白纓穗、獨(dú)辮發(fā)纏繞為飾,少婦以藍(lán)布挑花頭巾為飾,老年婦女則以黑布頭巾為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