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音樂 白族究竟有多少種音樂流行在民間
白族簡介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云南昆明、元江、邱北、南華、麗江、蘭坪、碧江、維西、保山、瀘水等縣以及四川西昌、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人口1131124人。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通用漢文。白族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據(jù)史載:唐貞元十六年,南詔王異牟尋曾組織過龐大的樂舞隊,赴長安向唐皇室進獻歌舞,演出《南詔奉圣樂》。
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詔王贈送過“龜茲樂”和“胡部樂”。明代實行屯田、移民的政策,大量漢族人民遷居大理地區(qū),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于洱海岸邊。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間音樂和漢、普米族的民間音樂相互交流,形成了密切的聯(lián)系。白族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jié)、石寶山歌會、耍海會(農(nóng)歷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間歌舞的盛會。
音樂特點
白族民歌的歌詞結(jié)構(gòu),習稱“山花體”。每首歌詞皆8句(其中第1句為襯詞)或7句為一段。8句歌詞的字數(shù)是7775七句的字數(shù)是775、7775。有時句中字數(shù)有所增減,但都屬于“山花體”的變體。與歌詞結(jié)構(gòu)配合,旋律也由兩個樂段組成,第2樂段是第1樂段的變化重復。
音樂分類
白族調(diào)白語稱“白兒祜”,意為白曲,類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調(diào)”、“劍川白族調(diào)”、“洱源西山白族調(diào)”以及昆明、元江、瀘水等地的白族調(diào)等。大理白族調(diào),劍川白族調(diào)。流傳于劍川、洱源地區(qū)。曲調(diào)質(zhì)樸、流暢,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亦可作為說唱曲調(diào)使用。
洱源西山白族調(diào),流行于洱源縣西山地區(qū)及云龍縣相鄰的山區(qū)。音樂多為五聲音階羽調(diào)式,也是樂段的變化反復結(jié)構(gòu)。男女聲均以真聲演唱。白族小調(diào)與白族調(diào)不同之處,在于愛情內(nèi)容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鰍調(diào)”、“海東調(diào)”、“麻雀調(diào)”、“栽秧調(diào)”等。
敘事歌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稱“花柳曲”),流行于山區(qū)的“打歌調(diào)”。此外,尚有風俗性民歌、兒歌,哄娃娃調(diào)等。歌舞音樂有“打歌調(diào)”、“霸王鞭調(diào)”、“耍龍舞”、“耍獅舞”、“繞三靈”等,音樂都較歡快熱烈。大本曲音樂大本曲是白族傳統(tǒng)曲藝的曲種。其唱腔按傳統(tǒng)的說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調(diào)”。“三腔”指的是3個藝術(shù)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稱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的稱為北腔;流行于洱海東岸的稱為海東腔。
“九板”指的是9個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陰陽板等?!笆苏{(diào)”指的是18首來自民間的民歌小調(diào),是大本曲的輔助唱腔,如老麻雀調(diào)、螃蟹調(diào)、放羊調(diào)、花子調(diào)等。一般由1人演唱,1人彈三弦伴奏。明清時代吹吹腔、大本曲劇本和唱本吹吹腔音樂吹吹腔是白族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歷史悠久,現(xiàn)稱白劇。
其音樂屬于聯(lián)曲體。唱腔有小生腔、須生腔、小旦腔、搖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黃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嗩吶和打擊樂伴奏。
器樂分類
器樂白族民間器樂曲主要有三弦曲、嗩吶吹打樂、洞經(jīng)音樂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葉等演奏的曲調(diào)。三弦曲樂器有龍頭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見的漢族三弦3種通常演奏的三弦獨奏曲有劍川白族調(diào)、“洱源白族調(diào)”、“泥鰍調(diào)”、“蜜蜂過江”、“過山情”以及曲藝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擺三臺”、“小擺三臺”等。
嗩吶吹打樂白族人凡婚喪、廟會、年節(jié)、舞獅、耍龍、賽龍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時,皆演奏嗩吶吹打樂。樂器有白族大嗩吶、小嗩吶、過山號以及鑼、鼓、鈸等。
曲很多,經(jīng)常演奏的有“栽秧調(diào)”、“耍龍調(diào)”、“迎親調(diào)”、“拜堂調(diào)”、“送客調(diào)”、“大開門”、“小開門”等。此外,洞經(jīng)音樂也在白族人民中流傳較廣。古典戲曲"吹吹腔"發(fā)展起來的"白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
音樂歷史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jié)合的踏歌。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藥》、《洞云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锻蛟啤?、《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chǎn)斗爭中的英雄人物。
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圣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栋鬃逭{(diào)》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