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有著怎樣的起源與歷史發(fā)展
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于15世紀初期。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zhàn)士”、“自由的人”。1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把從亞洲到歐洲凡是蒙古人馬蹄所到之處,分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長子術赤分得欽察草原,建立金帳汗國。不久,由于領戶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據局面。斡魯朵分得了今哈薩克斯坦東部地區(qū),建立“白帳汗國”,并于14世紀一度強大,統(tǒng)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與中國古代曾經統(tǒng)治過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刺契丹(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系。在現代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著上述古代的名稱。
歷史上,哈薩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抗沙皇俄國侵略做出過重要貢獻。19世紀后半葉,沙皇俄國武力征服中亞,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西北大片領土,使大批哈薩克牧民遭受到殘酷統(tǒng)治。哈薩克人民不畏強暴,多次起義,打擊了沙皇俄國在中亞的統(tǒng)治?!吨卸硪晾鐥l約》簽訂后,沙皇俄國強迫伊犁各族人民遷移,遭到哈薩克人民的頑強抵抗。
不僅如此,在1855年火燒俄國“貿易圈”的斗爭中,在1871年抵抗沙皇俄國入侵伊犁的戰(zhàn)斗以及阿勒泰地區(qū)抗俄的斗爭中,哈薩克人民均表現出了堅決反對外敵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1944年~1949年,哈薩克族人民積極參加了反對國民黨統(tǒng)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qū)革命,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解放后的哈薩克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哈薩克族人民進入了與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發(fā)展繁榮的新時代。1951年1月,甘肅省敦煌縣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員會”。
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甘青新三省邊境哈族頭人聯誼會及各族團結會”。會上討論了劃分哈薩克族牧居區(qū)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權,發(fā)展民族經濟文化等問題,擬定了《甘青新邊境各族代表關于加強民族團結,安置邊境哈族的協(xié)議意見》。
規(guī)定:甘肅以海子為中心,東至哈爾騰東端的托遜堡,西至安南壩,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爾圖,上述地區(qū)為哈薩克族居住和放牧區(qū)域。青海都蘭方面以格爾木為中心,東至達赍,西至烏圖美仁,南至古爾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帶為哈薩克族居住放牧區(qū)。從此,甘青新邊境的哈薩克人民徹底結束了長期漂泊動蕩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場。
1952年至1953年間,經新疆省人民政府批準,被烏斯?jié)M匪幫裹挾到鎮(zhèn)西的300戶哈薩克族牧民遷回阿勒泰。從此,巴里坤的哈薩克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一批批哈薩克族牧民由甘肅、青海陸續(xù)遷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區(qū)在伊寧市正式宣告成立,區(qū)下設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專區(qū),并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qū)(后改稱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行政區(qū)域劃分的規(guī)定,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區(qū)改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