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樂器簡(jiǎn)介 納西胡琴究竟是啥樣的
納西胡琴,納西族弓拉弦鳴樂器。因飾龍頭和琴筒較大,納西族又稱其為龍頭胡琴和大胡。形制較為古樸,音色柔和渾厚,用于“白沙細(xì)樂”和“納西古樂”。流行于云南省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外觀與湖南花鼓戲的長筒式大筒相似,形制比較古樸。琴筒木或竹制,呈圓筒形,木制者多 使用一截圓形楸木挖空內(nèi)芯而成;竹制者常用一段兩端通透的毛竹筒。筒長18厘米~25厘米 、筒徑10厘米~16厘米、壁厚0.8厘米~1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或蟒皮為面,筒后端敞口。琴桿木或竹制,全長70厘米左右,木制者多使用紅椿木、核桃木等硬雜木制作,頂端雕刻龍頭為飾 (圖);竹制者常用人面竹制成,琴頭平頂無飾。琴桿上端設(shè)有二軸,弦軸又稱“耳子”,多用黃楊木或硬木制,呈圓錐形,軸長12厘米~15厘米,軸柄刻有條紋。弦軸的設(shè)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左右各一,琴頭下方開有弦槽(木制)或近弦軸處開有長形小孔,兩弦從中穿出( 竹制),弦槽或弦孔下端設(shè)有骨制或竹制山口(弦枕)支弦;另一種是弦軸設(shè)于琴桿一側(cè),下方設(shè)有千斤,不論哪種形式,弦軸的設(shè)置均與琴筒呈直角。琴桿下端裝入琴筒并外露系弦,皮面中央偏上置木制空心琴馬,張兩條絲弦或鋼絲弦,細(xì)竹拴馬尾為琴弓。
在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一支納西胡琴。琴筒毛竹制,筒長18.6厘米、直徑10.5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為面,后端敞口。琴頭、琴桿用一整塊硬雜木制作,全長67厘米,頂端雕刻龍頭,精美別致、栩栩如生。下開弦槽,兩側(cè)設(shè)有兩個(gè)弦軸。
弦軸硬木制,圓錐形,軸長12厘米,軸柄刻有直條瓣紋。琴桿呈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后圓,上端設(shè)有山口,下端裝入琴筒中并外露為尾柱系弦。皮面置松節(jié)木制空心琴馬,馬長1.5厘米、寬0.6厘米、高0.6厘米。張兩條絲弦,使用老弦和二弦。琴弓用細(xì)竹拴以白色馬尾而成,弓長71厘米。此琴制作于1984年,工藝較為精細(xì),通體除琴頭施以金漆彩繪外,琴筒、琴桿、弦軸和弓桿均髹以黑色油漆,外觀沉穩(wěn)而莊重。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cè)中。
演奏時(shí),采用坐姿。將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zhí)馬尾弓夾于兩弦間粘松香拉奏。按五度關(guān)系定弦為a、e1,音域a—f2。音色柔和渾厚。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打音、滑音和揉音等??捎糜讵?dú)奏或合奏,是納西族重要的中音拉弦樂器,主要用于演奏納西族傳統(tǒng)的“白沙細(xì)樂”和“納西古樂(洞經(jīng)音樂)”。較著名的樂曲有:《步步佳》、《十供養(yǎng)》、《水龍吟》、《到春來》、《一江風(fēng)》和《山坡羊》等。著名的演奏家有李稚白、木柱、李子林、和秀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