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民俗 仡佬族的喪葬有哪些習俗
仡佬族喪葬習俗
仡佬族對老人謝世后的喪事非常重視,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葬禮,以寄托哀思。其喪葬禮儀紛繁復(fù)雜,具有濃厚的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特色。在仡佬族文化中,當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謝世,活著的人深感哀痛,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喪事,以寄托哀思,從而形成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喪事禮儀及墓葬文化。關(guān)于仡佬族的那些喪葬習俗你了解多少呢?
一、報喪祭供
仡佬族老人去世的報喪儀式,有的地區(qū)是放鞭炮報喪;有的則放銃三響,鄉(xiāng)鄰聽到響聲,要來幫忙治喪。黔西仡佬族老人亡故,要請人向死者已出嫁的女兒和女婿報喪,報喪者先不得進入女兒居住的村寨,只能在寨外大聲呼喊,女兒及女婿聞知,立即抬一方桌放于叉路口,桌上置一裝有糧食插上燃香的竹筒,斟酒三杯,并捉雞一只就地宰殺。然后點香燒紙以生祭示哀。
祭畢,報喪者隨之進屋,婿家將雞煮熟祭供后,請報喪者食用。隨后,夫婦倆打著傘,帶著蓋布、香紙、火炮、雞、豬、菠蘿飯(宰殺的雞去毛,取出內(nèi)臟后,腹腔內(nèi)塞飯一碗)、嗩吶班子趕往娘家參祭。出嫁女兒一進門將菠蘿飯上祭并慟哭。其他至親亦以菠蘿飯獻供。
二、歌舞踩堂
這是仡佬族的古老風俗,是其葬禮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至今盛行于仡佬族的大多數(shù)地區(qū)。老人去世后,在停靈期間(一般為二三日),由巫師主持舉行隆重的“踩堂”儀式,眾多親友在靈前“擊鼓唱歌,男女圍尸跳躍”。仡佬族巫師和民間歌手在儀式上唱誦喪葬古歌。其內(nèi)容包含追溯天地初開、兄妹開親、引種稻谷的神話傳說,描述亡者靈魂跟隨雄雞指路、與祖先相聚的情形,以及生者為亡者禱祝、祭祀的內(nèi)容。
喪葬古歌有較固定的格式、長度和韻調(diào),描寫風格有的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注重寫實,有的帶有強烈的戲劇色彩,如描述亡者靈魂與祖先相會的過程,形象生動,是極具價值的仡佬族文化遺產(chǎn)。20世紀50年代以后,仡佬族喪葬古歌陸續(xù)被挖掘整理出來,其中絕大部分古歌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成為各地博物館、文化館的館藏。每當仡佬族老人辭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靈前翩翩起舞,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因系在靈堂前跳舞,靈堂又通常設(shè)在堂屋中,故名為踩堂舞。
舞蹈時,由三四人人分別吹蘆笙、打錢桿、搖鈴、舞絲刀作前導(dǎo),眾人無論男女,手拉手在后面魚貫而行。另外數(shù)位女子,或舉著火把,或提著酒壺,或端著茶盤,盤內(nèi)放酒碗或酒杯,在隊列旁向舞蹈者敬酒。人們邊舞邊唱挽歌,其歌詞多傳述死者生平事跡。舞蹈時身體微曲,來回跳躍,舞步右腳落地稍重,成蹉步,不時伴以“呵嗬、呵嗬”地呼喊。舞蹈過程主要靠隊形的變化來完成。舞蹈的時間,一般在1小時以上。
古代踩堂舞是在墳臺前跳、唱,因受地形限制,才改在堂屋中進行;最初舞蹈時只吹蘆笙和打錢桿,后見漢族人家做“道場”時,巫師常執(zhí)絲刀、令牌作驅(qū)鬼狀,才逐漸學著舞絲刀。儀式上還有一種民間舞蹈是由巫師引仡佬族村寨導(dǎo)舞者跳的“茅草舞”。這種舞蹈是以茅草扎于舞者全身,手執(zhí)長刀起舞,以驅(qū)鬼除魔。
三、繞棺祭奠
大多數(shù)的仡佬族地區(qū)都有為亡人繞棺祭奠、開路送魂的禮儀習俗。黔西北仡佬族老人病危彌留之際,不能平躺于床,須由其子扶坐床上落氣。老人死后,于亡人的腰間纏黑布一圈,再移尸于灶邊臨時鋪就的墊板上或裝殮于木棺內(nèi),由本族巫師主持繞棺(也稱繞尸)祭奠儀式,即兒孫們各捧香數(shù)炷,女婿們捧著獻祭和靈牌,列隊隨巫師的誦經(jīng)聲自左至右連續(xù)繞棺3圈。
然后為老人獻上雄雞1只、小雞3只、小豬1頭等供品,巫師念祝詞,做法事(即“做齋”),以示由幽靈攜去陰間享用。然后,殺雄雞,再繞棺一周,丟雞于門外,發(fā)喪上山安葬。繞棺儀式上多以蘆笙等樂器伴奏。有的地區(qū)在繞棺禮畢,用松枝在屋外平地上搭一座高丈余的靈房,稱之為“戛房”。繞棺后將棺移入戛房,舉行開路送魂儀式,也是由本族巫師主持。
開路時,巫師提公雞一只爬上屋頂,屋內(nèi)人舉梭鏢刺穿屋頂,巫師用公雞猛砸梭鏢,致死后丟之門外。然后,巫師端坐棺側(cè)念誦開路祭詞(亦稱指路經(jīng))。其具體內(nèi)容是送魂起程,并一站一站地送亡魂到祖宗居處,與祖先相聚。開路送魂儀式完畢,即出殯送葬。葬后,有的地方將牛角掛長竹竿上插于墳前。
四、葬式獨特
早期不葬地面而葬于巖穴內(nèi)。巖穴一般系天然洞穴,少數(shù)為人工鑿成,且多選擇于水濱懸崖之上。無巖穴處,則將棺置于巖阡上。有的還在巖穴內(nèi)壘土為墳。近現(xiàn)代正安、石阡等地仡佬族仍有用巖穴葬者。古代仡佬族還普遍以薄石板鑲成石棺,置尸其中,或用厚石板砌為槨,槨內(nèi)陳放木棺。前者稱為石棺墳,后者叫作石板墓。石板墓常是數(shù)函并列,各函之間內(nèi)壁有方孔相通聯(lián)。
黔北地區(qū)仡佬族至今仍盛行一種“生基”墳。墳以厚石板鑲就,外壘土成圓形,前立花草鳥類等石刻的戴帽墓碑。因這類墳是在墓主生前修建,備死后埋葬用,故名“生基”,實際上是石板墓的發(fā)展。埋葬的方法亦有殊異。許多石板古墓不順山勢,而是頭朝山麓,腳向山頂,與一般順埋相反,故民間有“橫苗倒仡佬”之說。甚至有頭頂天腳立地的豎埋方式。清代中葉以后,大部份地區(qū)的墓葬漸取土葬。壘土為墳,與漢族葬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