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習(xí)俗 撒拉族有著怎樣的特殊婚俗
撒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在婚姻方面有幾種特點(diǎn),一是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權(quán);二是男子有憑“口喚”離棄妻子的特權(quán),即男子如果對妻子不滿意,只要說三聲“我不要你了”,就算宣布離婚。而女子卻無權(quán)提出離婚;三是早婚現(xiàn)象很普遍。女9歲,男12歲,就要承擔(dān)婚嫁的“非日則”(神圣的天命)。從此,阿娜們不準(zhǔn)出大門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閨房繡花或?qū)W做茶飯,等媒人登門說親。四是近親通婚的較多。解放后,這些情形幾乎都已改變。
撒拉族的婚姻分說親、行聘、婚禮三個(gè)步驟?!疤焐蠠o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這是撒拉族人形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句俗話。這是因?yàn)槿隼迦嗣耖L期受宗教和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女青年成婚,須由“嫂吉”(即媒人)作介紹,父母作主。撒拉人不論男女,均以做媒為榮,認(rèn)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于積了立一座“米那勒”(宣禮塔)的功德。在撒拉族當(dāng)中,男家看中了誰家的姑娘,首先邀來“嫂吉”,致意女家。女家父母應(yīng)允后,還要請其親房叔伯俱至,其中舅舅的意見尤為重要。大家都應(yīng)允后再由媒人向女家送訂婚茶一份和大耳環(huán)一對。茶葉是送給父母的,耳環(huán)是送給姑娘的。當(dāng)日,女家做“油攪團(tuán)”請來親房叔伯與媒人同吃,表示婚事己定,決無反悔,并當(dāng)場議定聘禮。雙方商定后,媒人帶著余下的”油攪團(tuán)“,送給男家,作為復(fù)命。
撒拉人不論男女,均以做媒為榮,認(rèn)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于積了立一座“米那勒”(宣禮塔)的功德。訂親時(shí),男方先給阿娜送一對耳環(huán),表示“系定”,不再許他人,幾天后再送去一條圍頭的黑紗巾,算正式訂親。訂親全由父母做主,但必須征得近親們的同意,其中阿舅的意見尤為重要。
送彩禮時(shí),聲勢雖大,禮并不多。送彩禮的人少則二三十人,多則八九十人,均為男人。一般人家,彩禮僅有細(xì)衣料一套(緞子或燈芯絨)、粗衣料一套(素布),還有一些化妝品,富戶人家則多送一件長羔皮筒。
女方給新郎也只回敬一雙布鞋和一雙繡花布襪。這是因?yàn)橄鄠飨戎潞蹦碌呐畠悍ǖ佻斉c阿里成婚時(shí),阿里家貧如洗,只有一升大麥,一個(gè)手推石磨和一床破舊的鋪蓋。法蒂瑪非常寒心,哭著對父親訴苦。先知對女兒耐心啟迪,說人在世上,要知足,有這點(diǎn)家當(dāng),就應(yīng)該感謝真主。法蒂瑪聽了,轉(zhuǎn)憂為喜。撒拉族人民一直以此為榜樣,忠實(shí)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