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節(jié)日 阿昌族怎樣過“潑水節(jié)”
潑水節(jié)和當?shù)氐拇鲎逡粯?,阿昌族也過潑水節(jié),潑水節(jié)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肴招待來串親的小伙子。參加聚餐的人數(shù)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據(jù)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阿昌族的潑水節(jié)跟傣族的潑水節(jié)日期相同,也是從清明節(jié)后的第七天開始,但過法有所不同。
清明節(jié)后的第七天上午,阿昌人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采下幾朵鮮花,女的插在頭上,男的別在胸前,花枝招展過節(jié)日。下午4點左右,全村中、青年男子匯集在佛寺前,前面兩面龍鳳旗開路,后面幾人跳著象腳鼓舞,率領眾人向山里進發(fā),邊走邊放火藥槍。上山后,在錐栗樹前鳴響鞭炮、跪拜,然后采錐栗樹花,同時采杜鵑花。采好花后,人人興高采烈,揮舞花枝,歡呼聲震天動地,在山坡上縱情歌舞。跳夠了阿昌族的民間舞蹈,一路上敲著象腳鼓轉回村寨。村里的婦女早做好了蘇子粑粑,一聽到男子鳴放的火藥槍聲,立刻挑選十來個姑娘端著蘇子粑粑到村外迎接。男子向姑娘獻上一束花,姑娘把一盆盆的蘇子粑粑送過去,請采花人吃。
吃完后一同歡歌縱舞回村。老人們早在佛寺前立起竹竿,男女把采來的花一圈一圈的扎在竿上,成了花塔;有的村則做成竹轎,把花插上,成了花轎。這時已是夜里10點鐘左右,人們不但不散,反而圍著花塔、花轎載歌載舞到深夜。第二天、第三天是“澆花水”。
男子敲響象腳鼓、镲、扛著四色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在后排成一長串,到河里挑清水潑花塔、花轎;并把清水倒進竹龍噴射花轎里供著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著象腳鼓到井邊互相潑水祝福。潑水前,男唱:“今天澆花水”。女同意就唱:“澆給點”。男唱:“你的衣服花花綠綠像鮮花,怕澆臟了”。女答:“你一澆,我的爛衣服成了好衣服”。男的就主動澆,澆在肩上或者說后脖子的衣領上;接著女的同樣澆男的。場面熱烈,但從不追著人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