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揭秘普米族歷史:起源于祁連山的古老民族

        2016-05-30 09:06:1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普米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古代祁連山一帶的羌人。根據(jù)族內(nèi)、外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經(jīng)柴達木盆地進入巴彥喀拉山

        普米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古代祁連山一帶的羌人。根據(jù)族內(nèi)、外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經(jīng)柴達木盆地進入巴彥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頭地區(qū),并在那里進行部落聯(lián)盟,形成“盤木”共同體。

        大約到了先秦時代,盤木共同體的大部分游牧遷入到現(xiàn)在的川西北線一帶,與自甘南南下進入川西的“白狼”結(jié)合成更大的族體,史稱“白狼盤木”。

        漢代,白狼盤木已經(jīng)遷移到滇西北的邊境,宋朝末年,川西南盤木中被迫跟隨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達蘭坪,此后陸續(xù)有農(nóng)牧民到達于此定居,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根據(jù)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結(jié)果,共有3萬余人。由于歷史的原因,普米族人居住較為分散。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牦牛山麓。少數(shù)分布于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漢、白、納西、藏等民族交錯雜居。形成一種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普米族自稱“培米”?!芭唷币鉃榘?,“米”意為人,有白人的含義。古代漢文史籍稱之為“西番”或“巴苴”。

        1960年5月,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宣布改“西番”為普米,從此正式定名并將自稱和他稱歸于統(tǒng)一。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普米族人在與周圍民族和睦相處的交往過程中也掌握了多種民族的語言。

        普米男子普遍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但沒有流傳至今的文字,僅發(fā)現(xiàn)有一種處于文字前身狀態(tài)的刻劃符號,在寧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經(jīng)使用過簡單的圖畫文字,字數(shù)雖少,但已經(jīng)堪稱萌芽狀態(tài)的原始文字。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