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文化 滿族傳統(tǒng)的冰上運動簡介
滑冰、滑雪 廣泛流傳于東北各地滿族民間。由于東北地區(qū)結(jié)冰期較長,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是結(jié)冰期,所以滿族向有把冰雪視為一種圣潔的象征。據(jù)文獻記載,清代把渾河的浮冰,列為里室祭招祖先的供品之一。每年小寒這一天,官府要到渾河鑿冰窖藏,以供禮部火祭之用。而渾河又是宮廷冰上運動的天然大冰場。從那時起渾河一帶的滿族,就經(jīng)常自發(fā)的在冰雪上進行各種體育活動。 乾隆皇帝的《冰嬉賦序》中的“固俗”,就是指當時百姓冬季的體育健身習俗。
“固俗”就是民間所稱的“跑冰鞋”。據(jù)說“跑冰鞋”后來一直是當時八旗子弟必須操練的一項軍事項目。在北京每年冬季,都要在北海冰面上檢閱八旗子弟的滑冰技術(shù),規(guī)模相當盛大。
后來又由跑冰鞋衍生出來的滑冰車、抽冰嘎(即冰上"打陀羅")、"冰戲"、"冰嬉"、"冰上足球"等多項冰上體育活動。滿族入關(guān)后,又把這些冰上體育活動帶到了北京。跑冰鞋是沈城(現(xiàn)在的沈陽)最早的一種滑冰運動,源于滿族漁獵時期。清八旗兵的操練,并列為軍事技術(shù)項目。最早使用的跑冰鞋,是用獸骨制成。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滑冰技巧的提高,沈城冰鞋演變成雙刀與單刀兩種。冰鞋木底上嵌有鐵制冰刀,刀比木底短,停止、轉(zhuǎn)彎可借助木跟。比賽者穿上冰鞋進行比賽,內(nèi)容有比速度、“轉(zhuǎn)龍射球”等。上個世紀50年代后,這種冰鞋在民間仍然可見到。
滑冰車:所謂滑冰車,是用一塊二尺左右的長方形木板,在板下裝上嵌鐵條的橫木做成。站在冰車上,雙手緊握冰扦,向前支撐滑奔;另一種是指人在爬犁上,以冰扦子撐地、或借地形的坡向前行的一種體育活動。
溜冰:左腳踏著一塊小木板,板下嵌有鐵條,右腳下縛上鐵制腳蹬,不住地劃蹬,推動左腳下的滑板向前飛奔,勢如飛燕。
踢行頭:在清代十分盛行。冬季在冰地劃界,兩隊隊員腳蹬靰鞡(冬季保暖的皮鞋),來往攻守,將行頭(熊皮或豬皮縫制的圓月形綿軟物,或以豬膀胱灌鼓為囊,(形如今日之足球)踢入所劃線中,得分多者為勝。
抽冰嘎:冰嘎也叫“冰猴”,木制,圓形尖底,底都嵌鐵釘或圓鐵珠,中間有一圈凹刻。玩時,把纓鞭繞在凹刻處,放在冰上一甩,并不時抽打,冰嘎便飛轉(zhuǎn)起來。
雪地走 雪地走是一種滿族婦女喜愛的一種雪上體育活動,是指降雪后,婦女穿上“寸子鞋”在雪地上行走,比賽速度快慢。雪地走為滿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由清代宮廷女子在雪地里比誰走得快而不濕鞋的活動演變而來。在北京、河北、遼寧等地廣泛開展。通常作為運動會中的游戲表演活動,其趣味性強,能達到活躍賽場氣氛之目的,深受觀眾歡迎。
雪地走是在田徑場或平坦雪地上取60米。80米或100米的距離,設起點和終點。要求將鞋底墊高10厘米(或穿木展)。走時既要維持身體平衡,又要有一定的速度,接到達終點的先后排列名次。
賽船-滿語稱“賽威呼”,是一場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后來出現(xiàn)陸地賽威呼的形式。比賽時,五人為一隊,其中前四人面朝向終點,第五人朝向起點,四人排列同握兩根木桿,第五人獨握一根象征舵的木棍。一起朝終點正向或反向跑,以先達終點的隊為勝。
角觝:滿語稱“布庫”,又叫撩腳,即摔跤。清入關(guān)前即已盛行?;蕦m內(nèi)時常有摔跤表演和比賽,并專設“善撲”營,對摔跤進行訓練。在民間,這種體育競技活動也廣為流行。比賽時,雙方只穿褡褳和短靴。預備時,兩腳叉開站穩(wěn),兩臂交叉順肩至腰間,相互抱住。比賽開始后,可用摔、絆、背等招式,以把對方摔倒在地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