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壯族樂器 壯族樂器“琤尼”發(fā)展史簡介

        2016-05-27 00:08:3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歷史悠久的琤尼,以前曾稱作壯族七弦琴、瓦琴、唐琴、福琴、神琴等,這大多是今人根據(jù)琴的形狀,并附會漢族樂器而來的,很不確切。它必須與

        歷史悠久的琤尼,以前曾稱作壯族七弦琴、瓦琴、唐琴、福琴、神琴等,這大多是今人根據(jù)琴的形狀,并附會漢族樂器而來的,很不確切。它必須與漢族的七弦琴(古琴)有所區(qū)分,“琤尼”字也并非古箏之箏意。它是源于東蘭、鳳山故鄉(xiāng),于桂西北山區(qū)土生土長的壯族特有的古老民間拉弦樂器,是壯族音樂文化的一顆明珠。在中國樂器史上,壯族的琤尼也和漢族古代的軋箏一樣,同為弓拉弦鳴樂器的鼻祖,只是流傳的地域不同而已,軋箏是在北方的陜西、山西、山東和河南等地,琤尼則是在南方的廣西。

        由于壯族古代沒有文字,故在歷史文獻中很難查尋到琤尼的詳盡記載。它的起源和歷史沿革,只能從民間傳說故事、近代地方志、民間歌謠和老藝人的記憶中去追尋。根據(jù)《鳳山縣志》記載:宋代之時,鳳城確有姓羅的土司,而且是兄弟兩人,一個叫羅紹遠(yuǎn),一個叫羅紹遷,是遠(yuǎn)近聞名的富戶人家。

        當(dāng)?shù)貕鸭胰硕挤Q他們是土司頭人,流傳至今的許多鳳山民間傳說故事和歌謠,都與這兩個土司有密切關(guān)系。在東蘭縣,相傳明代初年,有位縣令來上任,當(dāng)?shù)孛髟M織過一支四十至五十人的大型琤尼樂隊為其捧場,后來縣令立碑紀(jì)念他上任時的排場,就將當(dāng)時來祝賀的名流和樂手的名單都刻在了石碑上面,將其立于縣令家的廚房前。

        縣令更換,年代久遠(yuǎn),今日石碑的下落已無人知曉。1984年,據(jù)東蘭縣長江鄉(xiāng)安桃村琤尼老藝人韋連登(時年74歲)的回憶,他的琤尼演奏技藝是跟爺爺學(xué)到的,他的祖爺爺共傳給他爺爺七十一首樂曲,而他僅學(xué)得十五首,現(xiàn)在只記得八首。

        綜上所述,琤尼出現(xiàn)于宋代,約有900余年的歷史,在明代初年至清乾隆年間的400年里,是它發(fā)展、興盛的時期,在壯族民間普遍流傳,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

        東蘭民歌《新房間連間》唱道:“新房間連間,前間連后間;后間織綢緞,前間拉琤尼?!蹦菚r壯家姑娘必須學(xué)會紡紗織布,出嫁時也要穿用自己織的布做的衣裳。姑娘和小伙子戀愛時,也常常拉琤尼或彈土琵琶(形似秦琴),所以民歌《琤尼和琵琶》中又有:“琤尼和琵琶,不拉不彈壁上掛,小妹呀,何時你得閑,哥哥給你把曲拉?!?/p>

        20 世紀(jì)以來,琤尼在民間漸少使用,到了50年代,流傳下來的已經(jīng)不多,只極少數(shù)民間藝人尚有留存,幾乎瀕臨失傳境地。60年代初,廣西藝術(shù)學(xué)院和自治區(qū)文化采風(fēng)隊已開始對其進行挖掘。在壯族民間,會講琤尼傳說故事的老人、會唱琤尼民歌民謠的青年人比比皆是,但就是未見過琤尼。

        80年代初期,廣西河池地區(qū)歌舞團黃仲裕、張穎中兩位音樂家,曾對琤尼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嗣后,廣西藝術(shù)學(xué)院孔憲釗先生也對琤尼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使琤尼枯木逢春,發(fā)出新綠的嫩芽??梢灶A(yù)言,不久的將來,琤尼這朵壯族古樂奇葩,必將在祖國音樂藝術(shù)的百花園里,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