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歷史 回族長途運輸業(yè)是怎樣的
馬販、駝隊是回民普遍經營的一個傳統(tǒng)行業(yè)。
回民在歷史上就喜歡養(yǎng)馬、騾、驢、駱駝,還經常販運牛、羊、馬、驢、騾子、駱駝等,內蒙古包頭等地的回民因靠內蒙古大草原,所以一般回民都以販賣牲畜為業(yè),從中營利。但大多數(shù)“馬販”主要用驢、馬、駱駝經常出去搞長、短途販運,而且走時找?guī)讉€伴兒一起走,所以,過去回民習慣稱馬販為“趕腳”、“馬幫”、“駝幫”、“吆騾子”,把趕車、馬、騾的人叫“腳戶”。在民間還流傳不少腳戶在野外吃苦耐勞的故事,流傳著許多腳戶心慌時在野外唱的獨特風格的“花兒”,如《腳戶令》、《吆騾子》等等。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車夫、騾夫多半回民”。
馬販、駝隊不僅在甘、青、寧、新各地有,云南、內蒙古等省區(qū)的回民也以趕腳為業(yè)。早在明、清兩代,甘肅平涼、天水和陜西、內蒙古等地的穆斯林商人,常常拉著大批駝隊,到寧夏吳忠等地趕集販運貨物?;刈宓鸟R販、駝販等主要是販運煤炭、食鹽、堿、米面、油、茶、百貨、綢緞布料、瓷器、皮毛、藥材等等。
回民有堅強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趕腳搞販運,不管是赤日燙人的暑夏,還是雪花漫天的寒冬,忍饑挨渴,長途跋涉。寧夏、內蒙古有些搞長途販運的回民經常上新疆、跑湖廣、下江南、走慶陽,在茫茫的戈壁灘上風餐露宿,一去就是幾個月,甚至還有幾年才回來的?;刈宓鸟R販、駝隊對邊疆和內地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現(xiàn)在回族的馬販、駝隊少了,主要在偏僻的山區(qū)還用馬、驢、騾、駱駝搞些運輸。但居住在城鎮(zhèn)街區(qū)和交通線上的回民,他們乘坐汽車、火車甚至飛機長途販運,調劑余缺,搞活市場,發(fā)家致富。例如甘肅臨夏的回族,數(shù)萬人在青藏高原從事販運和其他經營,回族群眾自己稱這是“東引西進”,在拉薩已經有臨夏一條街,三百多家商店。
他們從商販中賺的錢又刺激本地的其他產業(yè),使不少回民很快富了起來。同心縣的回民有上萬人下江南,走青藏,搞販運,做生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現(xiàn)在回族中有不少人買了汽車、拖拉機等,促進了回族運輸業(yè)和經濟的發(fā)展。
皮筏及筏子客?;孛癜哑しぷ幼鳛橹饕乃线\輸工具。皮筏子有牛皮制作的,但更多的是羊皮制作的,所以回民習慣稱它為羊皮筏子。羊皮筏子制作很獨特:羊宰后,先割頭。然后從頸口將皮割離,倒翻皮毛,從前到后慢慢退出,也有的從羊后腿交襠處開口,由后往前將皮退出,以防羊皮破損,把羊皮在水里浸泡后,將毛拔凈,并灌適量的食鹽水和香油。曬干后吹氣或打氣,將口子扎住。
羊皮囊做好后,根據(jù)需要用木頭做一個木排,將皮囊系在木排上。皮筏子有大有小,有用十幾個皮囊的,也有二十多個皮囊的,還有三四百個皮囊組成的大中型載貨羊皮筏子,約載五噸至十噸貨。羊皮筏子的水手根據(jù)筏子大小有二、三、四人的,也有六人或八人的,回民把水手俗稱筏子客。
回民使用羊皮筏子的歷史很長了,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據(jù)說從元朝開始,到了明、清年間,回族筏子客已很多,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羊皮筏子,大多數(shù)都是由回民筏客駕駛。
他們不僅有祖?zhèn)鞯慕^技,主要的是有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早在明、清兩代,有些回族商人從蘭州,武威等地用羊皮筏子運貨順黃河而下,由水路到達寧夏吳忠、銀川。民國年間,寧夏、青海、蘭州等地的回民將本地的羊毛、皮革、枸杞、藥材等用羊皮筏子運到包頭等地,調劑余缺,從中營利。
寧夏一些重要的黃河渡口,還用羊皮筏子拉旅客。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橋梁和公路、鐵路建設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已逐步取代了羊皮筏子?,F(xiàn)在很少有人用羊皮筏子從事水上長途販運,有些渡口雖然還有零星的羊皮筏子,但主要供好奇的游客乘坐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