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樂器 隋唐時期的漢族古琴發(fā)展史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琵琶興起,古琴音樂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譜的產(chǎn)生,不僅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而且對后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使中國古代音樂歷史進人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隋末唐初趙耶利,對當時流行的文字指法譜字,進行了整理,并輯錄了《彈琴右手法》、《彈琴手勢圖》等解釋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調(diào)幽蘭》,為南朝梁丘明傳譜,現(xiàn)存為傳到日本的唐手寫卷子,是中國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譜。
唐代詩人李嶠、李頎、李白、韓愈、白居易、張祜、元稹等,都為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白居易愛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彼那偎嚭芨?,并能自彈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寫道:鳥棲月動,月照夜江,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聞無古今?!睆堨锏摹堵犜乐菪靻T外彈琴》也有:“玉律潛符一古琴,哲人心見圣人心。盡日南風似遺意,九疑猿鳥滿山吟?!泵鑼懥斯徘儇S富的表現(xiàn)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等。趙耶利總結(jié)當時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p>
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盛唐的董庭蘭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傳世。薛易簡在他著的《琴訣》中總結(jié)了古琴音樂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攝心魂、辨喜怒、悅情思、靜神慮、壯膽勇、絕塵俗、格鬼神。”并提出演奏者必須“定神絕慮,情意專注”,為后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伸出許多彈琴的規(guī)范。
晚唐曹柔鑒于文字譜"其文極繁",使用不便,而創(chuàng)造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字的基礎(chǔ)上對漢字譜字加以減筆而成的一種譜式,近似演奏符號,是古琴減字譜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蘭(開元、天寶年間),從其師陳懷古處承繼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沈、祝二家聲調(diào),擅彈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天寶中琴家薛易簡,可彈大弄四十、雜調(diào)三百,并有理論著作《琴訣》七篇,擅彈《三峽流泉》、《胡笳》、《烏夜啼》、《別鶴操》、《白雪》等曲。晚唐還有琴人陳康士根據(jù)屈原《離騷》所作的琴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