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建筑 不同地區(qū)的漢族民居有何區(qū)別
漢族分布地區(qū)廣,傳統(tǒng)民居依地區(qū)不同而產生不同式樣。
1.華北民居
華北平原漢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多數是平房,房屋結構以木柱托梁架檁,支撐椽條和輕瓦屋頂,以青磚墻、生磚墻、石墻及夯土墻維護北、東、西三面,南向開門有窗戶。低窗臺,窗戶過去多支摘窗,窗上有欞格、糊紙,現(xiàn)在多作死扇窗,安大玻璃,屋內光線充足。室內砌有土炕,與灶相通。炕上鋪席,席上鋪氈,上置矮桌,可進餐或待客。屋頂多是人字形(俗稱兩面坡),坡斜度平緩。除瓦頂之外,還有在椽條上墊細樹枝抹泥做頂的。為省工結實,關中平原及山西民居建筑屋頂多取一面坡式。北方漢族院落組合多作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
北京四合院以坐北朝南的三間正房為主體。正房兩邊是耳房。正房前面是中心庭院,庭院東西南側是廂房,廂房兩邊也各有耳房,庭院南邊有垂花門通向前院,前院南側是大門和與大門并排的倒座。有的四合院在與大門相對之外立影壁,朝南的正房與東西兩側的廂房用廊連接。規(guī)模較大的宅院,其正房之后留后院,后院之后再修正房,廂房后留狹長天井,天井之后再修廂房,這種方式向后方和左右疊加。
2.陜北民居
陜北取黃土高原上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作民居,有冬暖夏涼的優(yōu)點。
窯洞民居可分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種。地坑式窯在地面挖坑,內三面或四面開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窯洞是沿山邊及溝邊一層一層開鑿窯洞。土坯拱式窯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溫。此外還有磚石砌的窯洞式民居。
地坑式窯洞也見于黃土層厚的豫西平原地區(qū),如河南鞏縣的地坑式窯洞,常常是整個村莊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遠遠望去,只見村莊的樹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窯洞頂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種植莊稼。甘肅東部也有這種地下街道。從西方環(huán)境建筑學家的觀點看來,這種地坑式窯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壞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窯洞的組合,仍然保持北方傳統(tǒng)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yǎng)牲畜的棚欄,形成一個舒適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劃分、上下層的交通關系、采光通風和排水等方面,都有很巧妙的處理方法。
3.東北民居
東北民居與華北相類似,惟其盛產木材,房屋建造除用木構梁架外,還有木板做壁,抹白泥加厚,光潔成墻,房頂蓋瓦或茅草,其余門窗及室內擺設與華北民居相同。
4.南方民居
南方漢族傳統(tǒng)民居中多見樓房,或為古代巢居的演變。
傳統(tǒng)民居樓房一般只是二層,仍以木構架為主體,木梁柱支撐較大的挑檐、重檐和起翅、閣樓、吊樓等,用精確的榫卯工藝制作。周圍墻體多用磚石砌成,也有用木板嵌合四壁。各地樓房布局依自然條件及習俗不同而有差異:丘陵山地的樓房多依山傍水,江、浙水鄉(xiāng)的樓房則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樓龐大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秀麗。
漢族樓房一般把樓梯擺在次要、隱蔽的位置,與西方住宅把樓梯作為住宅的核心重點裝飾,強調地坪起步處的寬度以顯示住宅豪華的習俗明顯不同。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漢族民居建筑的共同點是坐北朝南,注意室內陽光;以木結構梁柱承重,以磚、石、土、木作墻維護;以堂屋為主體核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曲線屋頂及檐口見長。
5.現(xiàn)代民居
解放前,從內地到沿海,從東北到西南,從山鄉(xiāng)到漁村,貧苦農民、漁民都只能住茅草房。解放以后,茅草房普遍換成磚瓦房。80年代以來,有些漁村和農村還修建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現(xiàn)代城市民居建筑多是鋼筋水泥預制板組合焊接建成的平頂高樓,數十家或上百家共居一幢樓,依樓梯分單元上下出入。還有磚砌樓房,以瓦或水泥板蓋頂。這些居民外觀已經現(xiàn)代化,但室內陳設仍然是顯示出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