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的歷史價值 資治通鑒的文學價值
《資治通鑒》的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紀傳體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彼抉R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fā)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p>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zhàn)之后,實現了國家統(tǒng)一,恢復和發(fā)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wěn)。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于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助于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體編寫的歷史巨著,主編是司馬光,協(xié)修是劉恕、劉攽和范祖禹,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原欲定名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為《資治通鑒》,意思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顿Y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分為294卷,共計300多萬字;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編成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時間。司馬光是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才編寫《資治通鑒》,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歷史上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chuàng)業(yè)、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資治通鑒》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譴責,以為后世君主的鑒戒?!顿Y治通鑒》還有許多很有價值的關于軍事、經濟、文化、學術思想、史學等方面的歷史記載?!顿Y治通鑒》所搜集的材料十分豐富,據估計,《資治通鑒》所引之書多達300多種。《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極為重要的編年史,不僅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供了統(tǒng)治經驗,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全書體例嚴謹,前后脈絡分明,語言文字也極為簡練。這些對后世史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