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皇帝們小時候心愛的玩具 小皇帝們都玩什么
中國玩具史可以上溯到幾千年前,但要說古代玩具集大成者,還得數(shù)清代紫禁城里皇帝們小時候心愛的玩具。按照清宮舊俗,皇帝兒時的玩具一般不會傳給下一代,用過了就燒掉。但晚清皇帝多為年幼登基,同治6歲登基,光緒4歲,末代皇帝宣統(tǒng)登基時只有3歲。為了哄“娃娃皇帝”高興,太監(jiān)宮女們使盡渾身解數(shù),宮中的玩具數(shù)量與前朝相比增加了不少,而且大多得以保留。
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傳統(tǒng)與外來交匯,此時的宮中玩具也有中西合璧、土洋結合的特點,從傳統(tǒng)的泥戲人兒到國外進口的八音盒應有盡有,大體可分為音響、把玩和益智三大類。
霸王鞭遇上鳥音籠
現(xiàn)今的孩子都是在各種早教光盤、有聲讀物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過去沒有現(xiàn)代化的音響設備,但宮中的孩子并不缺少音響玩具。
空竹、霸王鞭等傳統(tǒng)的發(fā)聲玩具是少不了的??罩裰袊硕疾荒吧酝醣蘧褪撬追Q的“金錢棍”,在一根長約1米的竹棍中間鑲入銅錢,孩子們持鞭對打,銅錢箏箏做響,約等于今天男孩子們心愛的“激光武器”。
帶響兒的霸王鞭想必給皇子們不少歡樂。文治武功一樣都不能少,八音盒聊可算作音樂熏陶了。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各種八音盒中,有一只精美的長方嵌石鍍金鳥音籠,為19世紀法國制造。籠底座內(nèi)裝有控制小鳥活動和鳴叫的裝置,上弦后,籠中的鳥隨著音樂轉頭張嘴鳴叫,抖動翅膀,籠中的蝴蝶翩翩欲飛,是故宮機械玩具中的珍品。
皇帝也扮“家家酒”
中國傳統(tǒng)玩具很多都是拿在手里把玩觀賞的,如傳統(tǒng)的泥戲人、波浪鼓、布老虎和花燈等,宮中均有收藏,但貴為天子,玩具也要有些不同凡響的氣象。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系列機械人玩偶,機械內(nèi)芯,上弦之后,人偶可在音樂伴奏下模仿人的活動。這批玩偶中有一個武丑裝扮的翻頂機械人,為法國制造。機械人左右各擺一把椅子,身下的臺子里裝有音樂和控制裝置。上弦后,武丑在樂聲中做舉手動作,先是雙手而后單手扶椅,身體向上擺動,做騰空倒立狀。
清宮舊藏的機械人偶,有的是在宮中供職的西洋傳教士所做,有的是國外進貢的,還有通過粵海關購買。不少機械人偶與戲曲相關,乾隆年間,西洋某國就曾進貢過十八個機械人偶,能演整部的《西廂記》。
宮中所藏珍寶無數(shù),那份奢華氣質也傳染到了機械玩物上。清宮造辦處做過一只銅鍍金染牙箱童子風扇。一個童子手持羽扇和方巾,笑呵呵地跪在貼有象牙片的基座上。上弦后,童子上下?lián)]動扇子,賣力地為主人驅趕暑熱。
孩子都愛玩“辦家家酒”,為了讓皇子們在“虛擬人生”中快樂成長,清宮備齊了全套高仿真的宮廷生活用具。從小瓷茶具、小銀酒具、錫制小火鍋、小碗等生活用品,到成套的西洋銅累絲小桌椅、小如意、水煙袋等一應俱全。還有小籃子用于模仿大人購物,小手搖紡車模仿男耕女織。
19世紀末火車剛進入中國,清宮的孩子就擁有了從國外采購的玩具火車,這種火車內(nèi)裝輪機、煤槽,與大車無異?!叭季埔源?,令水沸激”,火車就能在鐵軌上跑起來了。與洋火車相比,國產(chǎn)的車船玩具也不遜色,清宮有一只雕工精美的小銀船,船上閣樓窗欞細致、船體雕刻走獸云紋,說是玩具,更像工藝品。
蒙古象棋獅子當炮
益智類玩具一直是中國古人所鐘愛的,傳統(tǒng)的七巧板、九連環(huán)和圍棋等益智游戲老少咸宜。清宮中的益智類玩具有象棋、圍棋、雙陸棋、升官圖等,種類繁多。適于兒童的有中式積木《七巧圖》、《益智圖》,還有從法國、英國等地采購的彩色積木和金屬積木。
與國際象棋不無關系的蒙古象棋是宮中玩具的一大亮點。蒙古象棋又稱“沙特拉”,據(jù)說元初傳入蒙古,造型、玩法與國際象棋相似。至遲清初傳入內(nèi)地,棋子均為象形,包括兩將、兩炮、四象四馬、四車16卒。其中,騎馬武士為將,獅子相當于炮,馬拉車相當于車,駱駝相當于象,立馬為馬,坐人為卒。
此外還有一種游戲動物紙牌,整套牌分兩種,一種牌上繪有鴿子、鸚鵡、馬牛、魚、虎、豹等動物圖案,并配有動物特點的文字說明。如鴿子能傳信,螞蟻能列隊,鸕鶿善于捕魚等等。另一種牌只有圖而沒有文字說明。誰能用無文字的牌熟練地對應有文字的牌子,就算取勝。整套牌包括近50種圖案,對年幼的皇子們來說,是記憶力和觀察力的極好鍛煉。
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升平樂事圖》冊頁描繪了貴胄世家之中,仕女孩童慶賞元宵的場景,涉及賞燈、玩燈、騎竹馬、吹“撲撲噔”等多種游戲。
值得一提的是,畫中的花燈種類繁多,包括滾燈、轉燈、獨占鰲頭燈、太平象燈、仙鶴燈等多種造型,結構復雜,有些燈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很難仿制出來了。比如滾燈,外面糊紙,竹骨架做成球狀,中間設萬向軸,蠟燭固定于軸上。無論外圈怎樣轉,蠟燭始終直立,不會把紙燒著。古人的扎紙工藝也相當精美。畫中一童子拽繩牽引一只車燈,燈的主體是一只馱蓮座寶瓶的白象,瓶中有如意、畫戟上掛萬字與雙錢,寓意福壽雙全。
在清代宮廷畫家繪制的《升平樂事圖》冊頁中,可以看到一種形似葫蘆的玩具,這就是老北京所說的“撲撲噔”,也叫“倒掖氣”。
“撲撲噔”是用琉璃做的聲響玩具,最早出現(xiàn)在宋人繪畫中。宋代蘇漢臣《嬰戲圖》中,就有三個男孩坐在木榻上吹“撲撲噔”的畫面。明代,北京琉璃廠精于做“撲撲噔”,清代廣為流傳。
“撲撲噔”上部有直嘴,底部極薄,稍有凹進,吹氣時底部隨氣壓改變而里外抖動,發(fā)出“嘭嘭”的響聲,連續(xù)吹聲響連成一串?!皳鋼溧狻钡脑煨统J形之外還有蘋果形、半球形等,色彩十分豐富,有白色、淡綠和淡紫等等。大的直徑近30厘米,小的約10厘米左右。它最大的弱點是易碎,舊時人們常在吹口上罩一塊紗布,以防碎片吸進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