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石丸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
中藥方劑可以說是有很多的種類,礬石丸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礬石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白研半兩,雄黃(研)1分,丹砂(研)1分。
【制法】上為末,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丹砂為衣。
【功能主治】水病。
【用法用量】每服5丸至9丸,食前姜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白礬2兩(飛過,存1分性),皂莢2挺(去皮,涂酥,炙令焦黃),附子(三度炮,不去皮臍,每度炮入水蘸殺)1兩,干姜(炮)1兩。
【制法】上為末,用河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風下血,久不止,下部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礬石(熬令汁枯)4兩,木通(銼)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丹砂(研)1分。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鼻生息肉。
【用法用量】每用1丸,綿裹納鼻中,1日1易,取下息肉則止。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六
【處方】白礬4兩,消石1兩半。
【制法】上為末,米醋拌和,入罐子內(nèi),磚頭擱起罐底,將瓦片蓋口,慢火燒熟,置冷地上出火毒1夜,研細,用米醋浸炊餅心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米飲送下,夜起頻,鹽、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礬石(燒令汁枯)2兩,訶黎勒(煨,去核)2兩,黃連(去須)3兩,木香1兩。
【制法】上為末,水浸蒸餅,濾如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積痞氣泄瀉,日夜下痢白膿。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陳米飲送下。以泄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礬石(熬令汁枯)1兩,生干地黃(焙)1兩,干姜(炮裂)1兩,桂(去粗皮)1兩,皂莢(炙,剖去皮并子)1兩,桔梗(銼,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憂恚氣逆,肝氣不足,唾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水送下,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九
【處方】白礬(煮令汁枯)1兩,丹砂(研,水飛過)半兩。
【制法】上為末,薄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熱痰壅滯。
【用法用量】每服5丸,爛嚼棗干咽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處方】白礬(枯,研)1兩,芎?1兩,干姜(炮)1兩,半夏(銼碎,生姜汁浸透,同炒)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胃利膈。主冷痰,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處方】白礬3兩(燒令汁盡)。
【制法】上為細末,以研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虛脹,其氣上逆,食已反出。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馬齒礬石1斤(燒半日)。
【制法】上為末,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胎寒,偃啼驚癇,臚脹滿,不嗜食,大便青黃。并治大人虛冷內(nèi)冷,或有實不可吐下。
【用法用量】大人每服2丸,1日3次,小兒減之。以腹中溫暖為度。
【摘錄】《千金翼》卷十一
【別名】礬石兌丸
【處方】礬石3分(燒),杏仁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棗核大。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
【用法用量】納臟中,劇者再納之。
【各家論述】《金匱要略心典》:臟堅癖不止者,子臟干血,堅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則新血不榮,而經(jīng)閉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時,胞宮生濕,濕復(fù)生熱,所積之血,轉(zhuǎn)為濕熱所腐,而成白物,時時自下。是宜先去其臟之濕熱,礬石卻水除熱,合杏仁破結(jié)潤干血也。
【摘錄】《金匱》卷下
【處方】礬石(煅1宿)2兩,旋覆花5分,桂(去粗皮)5分,枳實(浸,去瓤,麩炒)5分,人參5分,干姜1兩半,芍藥1兩半,白術(shù)1兩半,茯苓1兩,烏頭(炮,去皮)1兩,細辛(去苗)1兩,大黃(濕紙裹煨)1兩,厚樸(去皮,姜制)1兩,吳茱萸(炒)1兩,芫花(炒)1兩,橘皮1兩,甘遂(炒)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外寒客搏,內(nèi)冷相合,氣收液聚,化而成飲,因服熱藥,自腰以上,復(fù)增客熱,散而為汗,亡陽內(nèi)虛,睡中驚悸者。
【用法用量】每服5丸,飲送下。未知漸加。
【摘錄】《續(xù)易簡》卷一
【處方】枯礬5錢,滑石5錢。
【制法】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芥子大。
【功能主治】洞瀉。
【用法用量】每服六丸,白湯送下。
【摘錄】《慈幼心傳》卷上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礬石丸是一種應(yīng)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礬石丸之前還是要結(jié)合一下自身的體質(zhì),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