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飲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疾病的困擾,那么面對疾病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呢?遇到疾病應該怎么辦?又要如何調理?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種中藥方劑草果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學習下哦。
【處方】紫蘇葉、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為末。
【功能主治】治脾寒瘧疾。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二滓并煎,當發(fā)日連進三服,無不效驗。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紫蘇葉 草果仁 川芎 白芷 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脾寒瘧疾。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熱服,二滓并煎服,當發(fā)日連進三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處方】厚樸(姜制)半兩,青果(煨,去皮)半兩,藿香(洗)半兩,甘草(炙)半兩,丁皮半兩,神曲半兩,半夏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后浮腫,及瘧疾脾虛弱。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飲,但方中無草果,疑脫。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六
【處方】厚樸(姜制)2兩,肉豆蔻1個(面裹煨)。
【功能主治】妊娠臟氣本虛,肝胃少弱,臟腑虛滑,腹臍疼痛,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飲,但方中無草果,疑脫。
【摘錄】《醫(yī)學綱目》卷二十三
【處方】草果仁、青皮、白芷、甘草、紫蘇、白豆蔻、山楂、萊菔子。
【功能主治】消痰積。主人胃外邪,但發(fā)寒熱,不成瘧癥。若腸胃先有食、痰誕,后又外感風寒,則發(fā)似瘧。
【用法用量】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處方】草果、常山、檳榔、甘草少許、黑豆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寒瘧。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盞,煎1盞,去滓,露1宿,空心未發(fā)前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八
【處方】草果、蒼術、厚樸、陳皮、半夏、甘草、烏梅(去核)。
【功能主治】內傷飲食作瘧,胸腹飽悶。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八
【別名】草果飲子
【處方】紫蘇葉、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進食理脾。主脾寒瘧疾,瘴瘧頭疼身痛,脈浮弦寒熱;寒熱瘧疾初愈;產后瘧疾,寒熱往來,或熱勝于寒。
【用法用量】草果飲子(《丹溪心法》卷二)?!兜は姆ā酚嘘惼?。
【摘錄】《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
【處方】草果1兩,厚樸2兩,甘草半兩,棗子半兩,生姜4兩(不去皮,同杵,淹1宿,焙)。
【功能主治】小兒寒熱,盜汗,不思飲食,面黃腹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3歲1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六
【別名】草果散
【處方】厚樸(姜汁制)、青皮、草果、藿香、甘草(炙)、丁皮、神曲、良姜、半夏曲各等分。
【功能主治】瘧疾,寒多熱少,手足厥冷,遍身浮腫,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草果散(《幼科類萃》卷七)。
【摘錄】《醫(yī)學綱目》卷三十九引湯氏方
【處方】草果、青皮、陳皮、厚樸、半夏、白茯苓、蘇葉、柴胡、檳榔、烏梅、常山、黃芩、枳實、甘草。
【功能主治】產后脾胃虛,發(fā)腫者。
【用法用量】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處方】常山1兩,柴胡1兩,甘草半兩,檳榔半兩,白姜7錢,烏梅(隨意加減)。
【功能主治】實瘧。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飲,但方中無草果,疑脫。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二
【處方】草果、陳皮、知母、三棱、良姜、馬梅、莪術、蘇葉、人參、川芎、白芷、甘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痰瘧,寒熱往來,脾胃虛瘧。
【用法用量】加生姜1錢,水煎服。如脾胃虛弱,用平胃散加草果、烏梅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
【別名】草果湯
【處方】草果子、甘草、地榆(炒)、枳殼(去瓤,麩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胃冷熱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熱泄瀉,臟毒便血。
【用法用量】草果湯(《普濟方》卷二一一)。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二
【處方】草果、常山、知母、烏梅、檳榔、穿山甲。
【功能主治】瘧疾,脾胃有郁痰伏涎者。
【注意】元氣強壯者可用,虛者莫用。
【各家論述】知母性寒,入足陽明藥,用治陽明獨盛之火熱,使其退就太陰也;草果性溫藥,治足太陰獨盛之陰寒,使其居于陽明也;二經合和,則無陰陽交錯之變,是為君;常山主吐胸中痰結,是為臣;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去痰癖,破滯氣,是佐藥;穿山甲者,以其穿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陰入陽,穿其經絡于營分,以破暑結之邪,為之使也。
【摘錄】《醫(yī)貫》卷六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草果飲,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草果飲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