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藥用價值有哪些
中醫(yī)最傳統(tǒng)的一種治療方法就是用中藥來調理身體,但始終要在我們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因為很多的中藥都是有著充分的藥用價值,比如馬路旁邊的野菜,路邊的野花都有可能是常見的中藥,是中藥的一種嗎?藥用價值有哪些呢?如何將植物做成中藥呢?
醫(yī)學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藥用或作為制藥工業(yè)的原料。廣義而言,可包括用作營養(yǎng)劑、某些嗜好品、調味品、色素添加劑,及農藥和獸醫(yī)用藥的植物資源。
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其藥用部分各不相同,全部入藥的,如:益母草、夏枯草等;部分入藥的,如:人參、曼陀羅、射干、桔梗、滿山紅等;需提煉后入藥的,如:金雞納霜等。
在中國古代,《神農本草經》把藥物按效用分為上、中、下三品?!渡褶r本草經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類外,又創(chuàng)造了按藥物屬性分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綱目》中采用了自然屬性分類法,將所收藥物分為16綱60類,并以生理生態(tài)條件為依據,將草類藥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類等。這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分類系統(tǒng)。
醫(yī)學上一般按藥物性能和藥理作用分類,中醫(yī)學常按藥物性能分為解表藥、清熱藥、祛風濕藥、理氣藥、補虛藥等類別;現代醫(yī)學常按藥理作用分為鎮(zhèn)靜藥、鎮(zhèn)痛藥、強心藥、抗癌藥等。藥用植物學按植物系統(tǒng)分類,則可反映藥用植物的親緣關系,以利形態(tài)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
中藥鑒定學、藥用植物栽培學常按藥用部分分類,分為根、根莖、皮、葉、花、果實、種子、全草等類,便于藥材特征的鑒別和掌握其栽培特點。
植物的化學成分較復雜,有些成分是植物所共有的,如纖維素、蛋白質、油脂、淀粉、糖類、色素等;有些成分僅是某些植物所特有的,如生物堿類、甙類、揮發(fā)油、有機酸、鞣質等。
各類化學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特性,一般可由藥材的外觀、色、嗅、味等作為初步檢查判斷的手段之一。
如藥材樣品折斷后,斷面不油點或擠壓后有油跡者,多含油脂或揮發(fā)油;有粉層的多含淀粉、糖類;嗅之有特殊氣味者,大多含有揮發(fā)油、香豆精、內酯;有甜奈者多含糖類;味若者大多含生物堿、甙類、苦味質;味酸者含有有機酸;味澀者多含有鞣質等等。
要知道植物的藥用價值是很廣泛的,植物雖然種類不同,款式也不同,但是植物中的藥用價值非常的廣泛,用植物可以做出來的各種藥物能夠進行正確的食療,對調理身體,增強身體健康也是有很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