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板歸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扛板歸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扛板歸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了解一下。
【別名】犁頭刺藤(《物理小識》),老虎利(《生草藥性備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靂木、方勝板、倒金鉤、烙鐵草、倒掛紫金鉤、犁尖草、括耙草、龍仙草、魚尾花、三木棉(《綱目拾遺》),刺犁頭、蛇不過、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實圖考》),虎舌草(《天寶本草》),有竻犁牛草(《嶺南采藥錄》),刺酸漿(《貴州民間方藥集》),雞眼睛草、有刺鳩飯草(《福建民間草藥》),攔蛇風(fēng)(《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白竻(《陸川本草》),有刺糞箕篤(《南寧市藥物志》),犁頭藤、三角藤(《江西民間草藥》),蛇倒退、地葡萄
【來源】為蓼科植物 扛板歸 的 全草 。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扛板歸,又名:貫葉蓼。
【生境分布】生于荒蕪的溝岸、河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產(chǎn)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
【性狀】干燥的全草,莖表面紫紅色或紫棕色,光滑,有細(xì)直縱紋及眾多倒生的刺,節(jié)處具托鞘碎落的環(huán)痕。折斷面近方形,纖維性,黃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葉片多已脫落,殘留的葉呈焦黃綠色,多破碎皺縮,質(zhì)脆易落?;ㄋ胫陧敹耍浠蛩薮?。氣微弱,味淡。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黃酮甙、蒽甙、強心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鞣質(zhì)和糖類(蔗糖約7.48%、還原糖約3.4%,淀粉2.884%)。
【性味】酸苦,平。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清熱,活血,解毒。治水腫,黃疸,泄瀉,瘧疾,痢疾,百日咳,淋濁,丹毒,瘰疬,濕疹,疥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品0.7~1.5兩)。外用: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熏冼。
【注意】體質(zhì)虛弱者慎服。
【附方】①治水腫脹:平地木三錢,雷公藤五錢,車前草四錢,天青地白草三錢,路路通五個。打碎煎服。(《救生苦海》)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百日咳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萬病回春》:扛板歸,四、五月生,至九月見霜即無。葉尖青,如犁頭尖樣,藤有小刺。有子圓黑如睛。治蛇咬傷,又宜扛板歸,不拘多少。
對于文章介紹的扛板歸,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這樣就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正確的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