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中醫(yī)中藥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因為中藥的歷史悠久且副作用小。鴉片就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于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的好處,那么鴉片究竟可以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底野迦(《唐本草》),阿片、阿芙蓉(《綱目》),亞片(《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 罌粟果實中的液汁 凝固而成。通常于果實充分成長而尚未成熟,果皮仍為綠色或稍現(xiàn)黃色時(此時乳汁中嗎啡含量最高),用利刀或特制的鋸齒切傷器,于晴天傍晚,淺割果皮(直割或斜割),將散布于果皮部組織中的乳汁管切斷,白色乳汁即自割縫滲出成滴狀,于空氣中漸由微紅色變成棕色,并逐漸凝固成粘稠狀物,翌晨用涂油的竹篦或竹刀刮取,每一果實可刮取鴉片3~4次。刮得的鴉片,以罌粟葉包裹,置暗處陰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罌粟"條。
【性狀】鴉片形狀不一,有成圓球形、餅形、磚塊或不規(guī)則形,棕色或黑色,帶蠟質,外部往往附有罌粟葉或紙片。新鮮時質軟,貯藏日久,則漸變堅硬。臭特異,帶麻醉性,味極苦而特異。
【化學成份】鴉片總生物堿含量10~25%,主要以邁康酸鹽形式存在。日本產鴉片生物堿主要有嗎啡5~24%、那可汀4~7%、可待因0.4~1%、蒂巴岡0.4~0.8%、罌粟堿0.4~0.7%、那碎因0.2~0.5%,此外尚有可旦民堿、可他寧、隱品堿、格鬧莨菪品、氫化可他寧、蘭棱品、勞丹尼定、勞丹寧、勞丹素、邁康定、罌粟殼堿、尼奧品、氧化那可汀、罌粟胺、紫鴉片堿、偽嗎啡、麗春花定堿、鴉片黃。
【藥理作用】鴉片中含二十多種生物堿,但臨床常用的只有嗎啡、可待因、罌粟堿和那可汀四種,其他生物堿皆含量低微,對鴉片的作用無所影響。
【毒性】應用嗎啡后的不良反應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便秘、尿急而又排尿困難、出汗、膽絞痛等,但最危險者為呼吸抑制。急性嗎啡中毒有三大特征,即昏睡、瞳孔縮小及呼吸抑制。呼吸可慢至每分鐘2~4次,并可見潮式呼吸。病人發(fā)紺。嗎啡對脊髓有興奮作用,嬰兒中毒可能出現(xiàn)驚厥,但強直型罕見。血壓在中毒初期正常,但如缺氧不矯正則可續(xù)發(fā)休克。新生兒對嗎啡有很大的敏感性,顯因其呼吸中樞尚未穩(wěn)定之故,也可能由于其藥酶系統(tǒng)尚未發(fā)展完全而對嗎啡的解毒能力尚很不夠。一般規(guī)定出生后6個月以內禁用嗎啡。甲狀腺機能不足者,小量嗎啡即可致中毒,故亦禁用。
【性味】苦,溫,有毒。
【歸經】入肺、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斂肺,止咳,澀腸,止痛。治久咳,久瀉,久痢,脫肛,心腹筋骨諸痛。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5~1分。
【注意】有成癮性,不宜長期持續(xù)應用。肝功能有嚴重減損、肺原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以及有濕熱積滯疾患和嬰兒、哺乳期婦女均忌服。
【附方】①治久?。喊④饺匦《乖S,空心溫水化下,日一服。忌蔥,蒜,漿水。若渴,飲蜜水解之。(《醫(yī)林集要》)
【各家論述】①《本草經疏》:"阿芙蓉,其氣味與粟殼相同,而此則止痢之功尤勝,故小兒痘瘡行漿時泄瀉不止,用五厘至一分,未有不愈,他藥莫逮也。"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鴉片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常常被使用,根據(jù)需要可以組成復方,也可單獨使用,但鴉片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