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對于豨薟這種中藥材,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關于豨薟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別名】稀薟草(《海上方》),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枚草(《唐本草》),豬膏草(《本草拾遺》),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薟(《綱目》),黃豬母(《醫(yī)林纂要》),肥豬苗(《分類草藥性》),母豬油(《現(xiàn)代實用中藥》),亞婆針(《國藥的藥理學》),黃花草、豬母菜(《福建民間草藥》),棉蒼狼、粘強子(《江蘇植藥志》),粘不扎(《東北藥植志》),棉黍棵(《山東中藥》),綠薟草(《中藥志》),大葉草(《中藥材手冊》),蝦鉗草、銅錘草(《廣西中藥志》),土伏虱、金耳鉤、有骨消(《閩南民間草藥》),豬冠麻
【來源】為菊科植物 腺梗豨薟、豨薟 或 毛梗豨薟 的 全草 。夏季開花前割取全草,除去雜質(zhì),曬至半干后,再置通風處晾干。
【原形態(tài)】①腺梗豨薟
【生境分布】主產(chǎn)于我國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產(chǎn)量較大。
【性狀】干燥全草,莖方柱形,略具四棱,側面下陷成縱溝,灰綠色至灰棕色,有時帶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對生,上有葉柄的環(huán)形殘痕,形成明顯的節(jié)。質(zhì)輕而脆,易折斷,斷面有白色髓部。葉對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綠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紙質(zhì)而脆。在莖頂或葉腋間有時可見黃色頭狀花序,外有匙形的總苞,總苞上可見點狀腺毛。氣微,味微苦。以莖粗、葉多、花未開放、灰綠色者為佳。
【化學成份】腺梗豨薟含豨薟苦味質(zhì)及生物堿。
【藥理作用】①抗炎作用
【炮制】豨薟草: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根與老梗,先抖下葉另放,將梗洗凈,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切段,曬干,再與葉和勻。制豨薟草:取凈豨薟草段,用黃酒拌勻(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黃酒化烊拌勻),俟酒吸干后,置蒸籠內(nèi)蒸燜,取出曬至半干,再蒸至黑色為度。(每豨薟草100斤,用黃酒20斤)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入肝、脾、腎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濕,利筋骨,降血壓。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急性肝炎,高血壓病,疔瘡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大劑1~2兩);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注意】陰血不足者忌服。
【附方】①治風、寒、濕三氣著而成痹,以致血脈凝澀,肢體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結,無論痛風,痛痹,濕痰,風熱,宜于久服,預防中風痿痹之病:豨薟草不拘多寡,去梗取葉,曬干,陳酒拌透,蒸過曬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曬燥,為細末,貯聽用,蜜丸,早空心溫酒吞服四、五錢。(《活人方匯編》豨薟散)
【各家論述】①《綱目》:"豨薟,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云熱者非也。"
【臨床應用】治療瘧疾:取干豨薟草1~1.5兩,每日2次煎服,連服2~3天。小兒遞減。臨床觀察63例,結果癥狀控制者55例(當天控制23例,隔天控制24例,第3天控制8例),無效8例。有效率達87.3%。但有5例復發(fā)。
【備注】此外,在廣東、廣西地區(qū)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風草的全草作豨薟草使用。參見"防風草"條。云南地區(qū)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蘇(又名香蘇)的全草作豨薟草使用。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1.《唐本草》:豨薟,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田野皆識之。豬膏莓,葉似蒼耳,莖固有毛,生下濕地,所在皆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了關于豨薟的一些基本資料,希望大家可以多學一點中草藥的知識,這樣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