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鐵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由于中藥副作用較小,所以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想要用中藥材調理身體。在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種藥材吐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名】泥螺(《綱目》),麥螺、梅螺(《閩中海錯疏》),土螺(《醫(yī)林纂要》)。
【來源】為泊螺科動物 泥螺 的 肉 。5~9月間,于海灘上捕取。
【原形態(tài)】貝殼圓形,高10~19毫米,寬7~14毫米,質薄而脆,幼時白色透明,大時呈黃色,不透明;螺旋部不凸出,殼面平滑,具有許多細致的環(huán)紋和縱紋;殼口廣大,長度與殼高相等。體柔軟,長約40毫米,寬約15毫米,長方形,不能完全縮入殼內(nèi);色灰黃或紅黃色,皮膚稍透明。前端有頭盤,大而肥厚,呈履狀,前端微凹,后端略分為兩葉,被覆貝殼前端的一部分。眼退化,埋藏于頭盤的皮膚中。外套膜不發(fā)達,為殼所遮蓋,其后變成肥厚的葉片,一部分轉向貝殼的背面。足的跖面廣大,前瑞圓,后端略成截形,約占身體全長的3/4,兩側足肥大,其邊緣及頭盤的后端,各遮蔽貝殼的一部分。
【生境分布】分布我國沿海一帶,尤以東海為多。
【性味】甘咸,寒。
【功能主治】補肝腎,益精髓,明目,生津,潤燥。
【用法用量】內(nèi)服:鹽、酒漬食。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1.《閩中海錯疏》:泥螺,殼似螺而薄,肉如蝸牛而短,多涎有膏。按泥螺產(chǎn)四明鄞縣南田者為第一,春三月初生,極細如米,殼軟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內(nèi)大,脂膏滿腹,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兩宿,膏溢殼外,瑩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閩中者肉礧塊,無脂膏,不中食。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吐鐵作為一種中藥材,對身體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