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白蠟樹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洋白蠟樹是中藥當(dāng)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也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藥物。它在治療很多疾病方面有著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些中藥洋白蠟樹的作用。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美洲綠(木岑)格的樹皮。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10-20m。樹皮灰色,粗糙,皺裂。頂芽圓錐形,尖頭,被褐色糖秕狀毛。小枝紅棕色,圓柱形,被黃色柔毛或禿凈。羽狀復(fù)葉長18-40cm;葉柄長2-5cm;葉軸圓柱形,上面具較寬的淺溝,常無毛;小葉7-9枚,薄革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狹卵形或橢圓形,長4-13cm,寬2-8cm,頂生小葉與側(cè)生小葉幾等大,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葉綠具不明顯鈍鋸齒或近全緣,下面疏被絹毛;小葉無柄或下方1對小葉具短柄。圓錐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長5-20cm;花密集,雄花與兩性花異株,與葉同時開放;花序梗短;花梗纖細,被短柔毛;雄花花萼小,萼齒不規(guī)則深裂,花藥大,長圓形,花絲短;兩性花花萼較寬,萼齒淺裂,花柱細,柱頭2裂。翅果狹倒披針形,長3-5cm,寬0.4-0.7cm,上中部最寬,先端鈍圓或具短尖頭,翅下延近堅果中部,堅果圓柱形,長1.5-2cm,寬約2mm,脈棱明顯。花期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道旁或庭園栽培。分布于沈陽、北京、天津、西安、烏魯木齊等地。
【性味】苦;性寒
【歸經(jīng)】肝;大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清肝明目;收斂止血。主濕熱瀉痢;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崩漏;目赤腫痛;牛皮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樹皮。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清肝明目,收斂止血的功能。用于腸炎,痢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崩漏,目赤腫痛。急性結(jié)膜炎,慢性支氣管炎。外用于牛皮癬。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介紹的關(guān)于洋白蠟樹的知識,相信大家對于洋白蠟樹的認識又會多一點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食用洋白蠟樹對身體進行調(diào)理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