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燭葉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南燭葉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南燭葉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南燭葉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別名】南燭枝葉(《開寶本草》)。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 烏飯樹 的 葉 。8~9月采收,揀凈小枝及雜質(zhì),曬干。貯藏干燥處。
【生境分布】產(chǎn)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干燥葉呈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兩端尖銳,邊緣有疏細鋸齒,多向背面反卷,長2~6厘米,寬1~2.5厘米;革質(zhì)而有光澤,上面暗棕色,主脈凹陷,下面棕色,主脈及側(cè)脈均顯著凸出;葉有短柄,多向后彎曲。質(zhì)脆。氣弱,味澀而苦。
【化學成份】含卅一烷、無羈萜、表無羈萜醇、槲皮素、異葒草素、對-羥基桂皮酸、內(nèi)消旋肌醇。
【性味】酸澀,平。
【歸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入心、脾、腎三經(jīng)。"
【功能主治】益精氣,強筋骨,明目,止泄。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熬膏或入丸、散。
【附方】①治一切風疾,久服明目: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及皮,揀擇細銼)五斤。以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別于凈鍋中,慢火煎如稀餳,即以瓷瓶盛。每服,以溫酒調(diào)下-茶匙,日三服。(《圣惠方》南燭煎)
【各家論述】《本草經(jīng)疏》:"南燭,《本經(jīng)》言其味苦氣平,性無毒,然嘗其味亦多帶微澀,其氣平者,平即涼也。《十劑》云,澀可去脫,非其味帶澀,則不能止泄,非其氣本涼,則不能變白。發(fā)者,血之余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發(fā)早白而顏枯槁;脾弱則困倦嗜臥而氣力不長;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其云卻老,非虛語矣。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須發(fā)之圣藥,氣味和平,性復(fù)無毒。除變白外,無他用。"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新編》
說了這么多,可以看到南燭葉的作用還是很多的。還可以利用它來入藥治病。對于這些,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些,會對生活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