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濕“生百病”! 祛脾濕必知“三板斧”
中醫(yī)陰陽五行學(xué)說認(rèn)為,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與胃相反,脾屬陰土,喜燥而惡濕。那么既然脾如此重要,怎么祛濕呢?
1.茯苓薏米山藥粥
中國歷來講求藥膳同源,對于脾濕患者來說,有一款粥絕對值得推薦---茯苓薏米山藥粥。茯苓,性平,味甘,能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薏米,性甘,微寒,能健脾祛濕,利水消腫,清熱排膿,還可幫助保持皮膚細(xì)膩光澤;山藥,味甘,性平,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是一味平補(bǔ)脾胃的藥膳。
茯苓薏米山藥粥,在祛脾濕的同時,又對脾胃進(jìn)行了滋補(bǔ),脾胃不和之人可以多試試。
2.艾灸足三里
祛脾濕,穴位刺激也是很不錯的方法,如足三里穴。足三里是治脾胃病的第一要穴,它位于小腿外側(cè),膝蓋凹陷處正下方三寸(以拇指貼于膝蓋凹陷處,向下四指寬的無名指指尖位置),點按時有強(qiáng)烈酸脹感。刺激足三里,對于脾濕引起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泄瀉、痢疾、失眠、水腫等都有較好的作用。刺激足三里,以艾灸為宜,睡前艾灸15-30分鐘,能很好的幫助去除脾濕,調(diào)和脾胃,增強(qiáng)免疫力。
3.中成藥選用
脾濕分寒濕和濕熱兩種。寒濕通常來說,舌色淡白濕潤多津,舌體胖嫩,常見癥狀如,腹脹滿、欲嘔、頭身困重、肢體腫脹、小便短小,女性白帶量多;濕熱則舌紅,舌苔黃膩,常見癥狀如腹脹發(fā)悶、惡心、口中粘膩、口渴不多飲、面色發(fā)黃、小便短黃、便溏不爽等。
脾寒濕,可用附子理中丸,其具有溫中健脾的作用,對脾胃虛寒、腹痛、腹冷、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有治療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感冒發(fā)熱者不宜服用。
脾濕熱,可用藿香正氣水進(jìn)行調(diào)理,其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祛濕熱的作用。此外,也可用葛根芩連湯加減,進(jìn)行祛濕清熱,對于濕熱下痢或黃疸之癥,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