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治療方法
腎病是很常見的疾病,這樣疾病對身體健康影響很大,自身患有腎病疾病后,要及時的按照醫(yī)生建議進行治療,使得緩解疾病上,都是能夠及時進行,腎病綜合治療方法較多,治療前需要對它的治療方式進行了解,使得知道該如何治療最佳,下面就詳細的介紹下,使得對這樣治療方式有一些認識。
腎病綜合治療:
一、 對癥治療-利尿消腫
導致腎病綜合征水腫的機制并不單一,但是肯定有低血漿膠體滲透壓(由低蛋白血癥導致)因素存在,因此,欲有效利尿,靜脈補充膠體液是重要措施之一。臨床多靜脈輸注血漿代用品(如右旋糖酐或羥乙基淀粉)來提高病人血漿膠體滲透壓,但應注意:①選低分子制劑(分子量2-4萬道爾頓)以兼顧擴容及滲透性利尿;②應用含糖而不含鈉制劑,以免氯化鈉影響利尿療效;③當尿量<400ml/d時應禁用此類藥物,此時藥物易滯留及堵塞腎小管,致成“滲透性腎病”,誘發(fā)急性腎衰竭。若無心功能障礙時,可每次靜脈輸注500ml,隔日1次,輸注結(jié)束立刻從滴壺入袢利尿劑,以獲取最佳利尿效果。
現(xiàn)在不主張輸注血漿或其制品(如白蛋白)來提高膠體滲透壓。因為輸注的血漿或其制品均于24-48小時內(nèi)經(jīng)腎從尿丟失,如此將加重腎小球高濾過,嚴重時損傷腎小球臟層上皮細胞導致“蛋白負荷腎病”,而且濾過的蛋白將被近端腎小管上皮重吸收,過度重吸收將損傷腎小管,導致上皮細胞變性脫落。有人用血漿及其制品作為營養(yǎng)藥頻繁輸注來提高病人血漿蛋白水平,則更錯誤。試驗已證明輸注血漿或白蛋白后將反饋抑制病人肝臟蛋白合成,只有弊而無利。
利尿效果不佳時,應檢查病人是否嚴格限制食鹽攝入。利尿效果差的嚴重水腫病人,可輔助應用超濾脫水消腫;利尿效果差的嚴重腹水病人,亦可考慮進行自身腹水濃縮回輸。而病人利尿效果好時,亦需注意勿利尿過度、過猛,以免血液濃縮形成血栓,病人體重以每日下降0.5-1.0Kg為宜。
二、主要治療-抗免疫抗炎癥
導致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腎小球疾病幾乎都是免疫介導性疾病,而且多為免疫介導性炎癥,故其主要治療必為抗免疫及抗炎癥治療。
合理應用各種治療藥物:
類固醇激素
盡管激素治療存在多種方案,但是一般均遵循“足量、慢減、長期維持”的用藥原則。①開始用量要足:以潑尼松為例,起始劑量需達到每日1mg/kg(不過,多數(shù)國內(nèi)醫(yī)師主張最大量不超過60mg/d),足量(≥40mg/d)服藥12周。②減撤藥要慢:有效病例每2-3周減原用量的1/10,當減至20mg/d左右時疾病尤易反跳,更應謹慎。③維持用藥要久:常以隔日20mg頓服作維持量,共服半年至1年或更久。起始量足有利于誘導疾病緩解,減量慢及維持用藥久可預防疾病復發(fā)。
某些難治性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尤其少數(shù)病理為微小病變或輕度系膜增生性腎炎者)可以試用甲基氫化潑尼松沖擊治療,0.5-1.0g溶于5%葡萄糖靜脈點滴,隔日1次,共3次。用藥期間,必須注意防止感染、水鈉潴留及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
細胞毒藥物
包括鹽酸氮芥、環(huán)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及長春新堿等,它們常與激素配伍應用。
此類藥物中氮芥療效最佳,但因副作用大(骨髓抑制、胃腸反應及局部刺激),臨床現(xiàn)已少用,或僅用作二線藥物(環(huán)磷酰胺療效不佳時)。該藥多在睡前從靜脈點滴的三通頭中推注,始量1mg/次,漸增至5mg/次,每周注射兩次,直至累積量達80-100mg。
現(xiàn)在臨床最常用環(huán)磷酰胺,每日100m口服,或200mg靜脈注射,累積量達6-8g停藥。該藥出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及胃腸反應,但遠比鹽酸氮芥輕,此外還有中毒性肝炎、性腺抑制(主要為男性)、脫發(fā)及出血性膀胱炎等副作用,均應注意。環(huán)磷酰胺沖擊療法(每次0.75/平方米體表面積,或每次1g溶于5%葡萄糖靜脈點滴,每月1次,共6次),雖已廣泛應用于狼瘡性腎炎(尤其腎間質(zhì)病變重者),但對于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未必有特殊優(yōu)越性。
苯丁酸氮芥也可用于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治療,常用量為每日0.15-0.2mg/kg,共服8-10周,累積量達10-15mg/kg停藥。該藥副作用與環(huán)磷酰胺相似,但比環(huán)磷酰胺輕。
在對腎病綜合治療方法認識后,治療腎病綜合的時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進行,不過要注意,對腎病綜合治療過程中,患者飲食上一定要選擇簡單食物,對一些復雜食物都是不要吃的,否則對身體會有影響。